□记者 王永剑
三月的贾鲁河畔,风和柳都是柔的,如画里江南。
“枣花”,即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坐落于贾鲁河畔的西华县田口乡。
田口乡的称谓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因一田姓居民在此摆渡而得名。
“天下大枣,田口最好。”田口乡如今又以盛产“甜口甜心”的大枣而名扬四方。
“枣花”,扎根于大枣之乡,贾鲁河畔。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定心丸’。”3月23日,在外地交流的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刚磊给记者发信息说,“下一步,公司将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益和乡村振兴等‘联农带农’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打造小麦全产业链生产的‘河南样板’,满足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期待。”
从中原粮仓崛起并成为面业旗帜,“枣花”不但要紧跟时代发展,具备超前市场意识,而且要坚守初心、持之以恒。
从小作坊到智能化工厂,面粉由粗到精,业态由少变多,链条由短到长,这条“蜀道”“枣花”走了30余年。
3月22日,记者站在“枣花”智能生产车间内,只见电机驱动磨面机轻响,两名工人在操作室通过电脑操控生产线,全程高效有序。
“2023年,公司投资5.6亿元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全智能工厂,实现打麦、筛选、磨粉、混合、检验等工序全部自动化、智能化。”“枣花”的技术总监毕明锋对记者说,“精选、配麦、研磨、筛理、提取……机器在电脑控制下有序运转,把小麦变成优质面粉。一袋10公斤的面粉,从挂袋、填充到封装,只需要两秒。”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下,民营企业从‘草根’,逐渐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所在的‘树根’。”孙刚磊给记者发过来企业“联农带农”同成长的一段话,“通过合作社与种植户统一签订订单合同,以每斤高出市场价0.1元的收购价集中收储订单粮食。如今订单种植规模达20万亩,每年为农户增加收入2000万元。”
此外,企业还与农业保险公司对接,为订单农户统一购买种植保险,确保农户在遇到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时受灾不减收入。
通过订单模式,“枣花”做到优质粮食大规模集中收储,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如今,“枣花”年加工小麦45万吨,生产优质小麦粉32万吨、优质小麦淀粉30万吨、谷朊粉8万吨;并利用废水进行沼气发电,年发电量达5000万度,真正做到对原材料“吃干榨净”。
面粉是“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对小麦进行轻研细磨、适度加工……这是“枣花”在尽力满足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期待。
“随着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面粉产品种类的划分势必会越来越精细、专业,比如说要求有机、富硒等。”毕明锋说,“公司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以及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等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已研发出30余种新产品,获得10余项专利。”
该公司展厅内,小麦面粉、小麦麸皮、小麦胚芽、小麦淀粉、谷朊粉等小麦产品琳琅满目。
目前,“枣花”已是众多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以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荣誉印证实力:“枣花”连续10年获评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评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工程示范加工企业,荣获“河南省智能车间”“河南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十面红旗单位’”等称号。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孙刚磊给记者转发3月21日他参加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后的感悟,“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好政策,是民营企业发展向好的坚强支撑。未来,我们有无比充足的底气,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与周口共美好。”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