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3月26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让“田保姆”成为体面职业(今日谈)

□ 吴继峰

给麦苗做诊断,“营养师”轩闯最近忙得很。据3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太康县“新农人”轩闯的植保团队目前正在为7500亩耕地提供托管服务,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跃在田间地头。笔者认为,“轩闯们”正以专业服务撬动现代农业变革,催生着农业服务新模式。

当62岁的轩卫星不再凭经验判断苗情,转而依赖年轻技术员开出的“处方”,传统农业中生产者与土地的直接捆绑关系已然松解。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渗透,让农民从“全能耕作者”转变为“生产决策者”。65岁的刘树亮不用掌握全套农技,只需通过购买专业服务便能实现亩产1300斤。这种分工的精细化,恰如工业革命中手工业者向产业工人的蜕变,标志着农业生产关系的质变。

专业服务的介入激活了土地的倍增效应。轩闯团队为7500亩耕地提供托管服务,相当于再造了传统模式下300个农户的耕作能力。植保无人机等现代装备在服务过程中实现高效流转,破解了单个农户购置成本高的困局。这种共享型服务模式,使科技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释放效能,为零散耕地带来了集约化生产的可能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型农业正在重构乡村人才结构。当“田保姆”成为体面职业,年轻人带着技术和见识返乡不再是被动选择。他们用技术服务置换土地经营权的过程,实质就是在乡村培育知识密集型新业态,其结果将改变以往“种地不如打工”的观念,继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我们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涉及的任务很多很繁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消费场景打造等都很重要。然而,在这些繁杂任务中,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定是作为传统农区的周口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我们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适度规模化经营把土地连成片,更需要在不能连片的地方把服务体系织成网。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田间地头开出“处方”,他们就是在编织一张覆盖耕、种、管、收的现代服务网络。这张网托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麦穗,更是一个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的新农业生态。②3

2025-03-26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70037.html 1 让“田保姆”成为体面职业(今日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