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4月09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周口历史文化溯源

——从周口裴李岗文化到夏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学调查和思考

课题主持人:李全立 课题组成员:焦华中 窦中言 韩利锋 韩严振

周口市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观察中原文明与周围文明的相互关系,结合周口已调查发现的早期遗存情况,可以粗略地梳理周口在新石器时代各族属文化的分布情况。首先受裴李岗文化特别是贾湖类型的影响,裴李岗文化范围向东扩展到扶沟—太康—鹿邑—项城一线,文化内涵以扶沟前闸遗址为代表,应属裴李岗文化晚期贾湖类型。裴李岗文化晚期受到西部仰韶文化的冲击,本地裴李岗文化消失,此时周口仰韶文化范围也仅向东推进到太康—郸城—鹿邑—项城一线。仰韶文化中晚期,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开始大举渗透中原地区,考古发现颍河下游的周口境内大汶口文化遗址最多,且最为典型。仰韶文化晚期,相当于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期即河南大汶口文化晚期郸城段寨类型以后,大汶口文化遗存在周口境内迅速消失,至龙山文化中期以后整个中原地区为河南龙山文化占据,大汶口文化退居山东消亡,周口则被河南龙山文化永城造律台文化牢牢占据,直至跟随中原文化演变成二里头华夏文化。

周口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到了龙山晚期,其年代已经接近甚至迈入了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代。夏文化研究是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学术研究课题,也是破解早期中国文明特质的关键。在周口,流传着“太康失国”“少康复国”的传说,同时,在近年来开展的夏文化调查中,我市发现的夏文化相关遗址达146处,在全省位于前列。在以往发掘的遗址中,时庄遗址以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夏代粮仓城址,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下,我们正以适时形成并叫响“周口夏代遗址群落”为目标,推进相关遗址的发掘研究。2023年,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夏时期的周口——近年周口考古发现交流咨询会”,引发了考古界广泛关注,太康县刘庄遗址也成功入选了“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

裴李岗文化在周口史前遗址中的相关遗存

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至8000年,因此,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其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南岸的豫中、豫西一带,在周口市的项城、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都有所发现。

项城的后高老家遗址,被专家认为属裴李岗文化类型。该遗址位于项城后高老家村北,西北距高寺遗址2公里,遗址略高于周围地面,文化层1.8米。中间的一条路沟,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沟岸上文化层很清楚,文化层可分两层,上层为仰韶文化,下层为裴李岗文化。暴露的遗址和遗物有不规则形和圆形灰坑、大量的红烧土块、较大型的动物骨骼(未经鉴定)及陶器、骨器等。

2017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博士生导师团队与市文物考古所联合对周口境内史前唐庄遗址、水罐台遗址、凤凰岗遗址、蒋台遗址、朱丘寺遗址、方城遗址、陶母岗遗址、陆城遗址、胡寨遗址进行了农业遗存的专项调查:表明在距今约6000年之前周口已形成以黍粟为主、水稻为辅的稻旱兼作模式,到龙山时期,已变成以粟为主、黍为辅,另有少量大豆、水稻和小麦多种农作物并存的耕作模式,为“陈,太昊之墟也”提供了科学的佐证。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和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成套农具资料,表明了周口地区在8000年前就有着非常成熟的农业生产。

文化交汇和其对应的历史文化遗迹

曾任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先生认为中国古代部族,大致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证实,周口是中原华夏文化、海岱东夷文化和南方苗蛮文化等文化集团的交融处,并最终伴随中原文明演进的脚步,由文化多元融合进入“古国”时代。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包括周口地区在内的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在这一时段有疾速增长的趋势。这与周边地区的同期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经龙山文化,到岳石文化时已有衰落之感。从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来看,仰韶文化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等,都曾由东向西或由南向北,扩展到中原的豫东和豫南,甚至深入到豫中。如周口发现水灌台河南大汶口早期遗址,淮阳平粮台、商水章华台、郸城段寨等河南大汶口晚期遗址,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了山东大汶口文化对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东,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这种现象也在上述遗址中得到佐证,如商水章华台、郸城段寨等河南大汶口文化晚期以后,在周口境内未再发现东夷文化属性的遗存。这种现象反映的正是中原文化强势扩张的客观事实。中原文化在不断汲取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已经走在其他文化的前面,并以夏王朝的建立为标志,确立了其核心地位。

中原华夏文化在豫东周口区域得到深度融合和迅速发展,主要考古学文化为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

豫东周口区域海岱东夷文化主要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

豫东周口区域的南方苗蛮文化主要有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周口夏文化和夏代遗址聚落群

“大禹治水”“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传说在周口广有流传。考古学术界“夏文化东来说”认为,周口地区有可能是早期夏文化的来源地。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周口市文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全立研究馆员认为,沙颍河流域是夏文化中心地带向海岱地区和长江流域施加影响和渗透的重要地带,是连接夏文化分布核心区——郑洛地区与具有“禹会诸侯”之说的安徽蚌埠所在淮河流域的关键通道。平粮台遗址和时庄遗址代表着周口地区造律台晚期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全国著名考古学家、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呼吁:“要高度重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地位。”

考古调查得知,周口境内的夏文化相关遗址达146处,反映了周口区域文化的多元和繁荣,为研究包括周口在内的大中原地区探索中华文明发展和早期国家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太康刘庄遗址位于太康张集乡刘庄村东南,是一处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的堌堆型遗址,其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8米,外围有宽浅的围沟,遗址总面积约80000平方米,其中核心区面积约17000平方米。内含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时期文化等。

2023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口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周口市文物勘探队联合对刘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掘各类遗迹83处。其中,龙山文化晚期的遗迹有瓮棺5座、灰坑4个、灰沟1条、房基1座、夯土墙2处,其余为东周、汉代及以后的遗存。

刘庄遗址虽然发掘时间较短,发掘面积也不大,但是龙山文化晚期城墙的确认,是继平粮台遗址之后确认的又一造律台文化城址,再次印证了黄泛区平原4000多年前的繁荣和辉煌。有迹象表明,以刘庄和平粮台遗址为代表的这种堌堆形小型城址的聚落形态,很有可能是黄泛区平原龙山文化晚期较为普遍的聚落模式,所表现的社会组织形式有别于中原腹地典型的多级金字塔式结构,而有可能是基于环境现实条件和人群共同利益而建立起的一种新秩序,需要特别引起重视。2024年,刘庄遗址获评“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

夏时期的周口主要有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分别对应夏王朝早、中、晚期。

其中,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遗址中含有部分山东龙山文化因素,岳石文化遗址中含有较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与山东境内的岳石文化有很大差别,体现了周口地区夏王朝时期中原文明与东夷文明间的交汇融合特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平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赵辉教授认为,周口夏时期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刘庄遗址、蒋台遗址的最后定性,毫无疑问表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周口,处在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这些考古发掘,结合平粮台、时庄遗址所取得的成果,对构建夏时期的社会构架等不同遗址、不同问题提供了研究的方向,为夏时期的周口考古,摸索出了变化规律。

山东大学王青教授认为,豫东在夏时期是一个发展强盛的地区,可视为一个文化中心地带,又或者是一个文化高地。过去我们认为,豫东一带可能只是一个文化过渡地带,但是我们通过考察发现,这里不只是一个文化过渡地带。豫东地区的特殊地位对于今后开展夏文化考古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给予充分重视。周口地区考古发掘工作进展很快、收获颇丰,平粮台遗址、时庄遗址,以及蒋台遗址、朱丘寺遗址、刘庄遗址的发现对于开展夏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09 ——从周口裴李岗文化到夏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学调查和思考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70865.html 1 周口历史文化溯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