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赵永昌
昔日用牛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庄稼把式”最多能种二三十亩农田;如今农机轰鸣、新品种推广、新农技落地,一人能管数百亩农田。这就是社会变革、新质生产力加持下兴农战线涌现的“新农人”,商水县平店乡文寨村村民王战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从失败中“爬起来”
1973年出生的王战士,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青春年少。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曾随“打工潮”辗转新疆、北京等大城市,干过电工、油漆工,也刮过大白墙。漂泊数年后,他最终决定回乡创业。
2013年,他和伙伴以每亩1000元的高价承包本村300亩耕地,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然而,因租金高、天灾降、市场低迷等原因,所种的玉米淹死大半、补种的秋萝卜滞销、芝麻歉收、大蒜价格低。4年下来,他赔了个精光。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2017年,王战士开始“单干”。他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乡邻110多亩耕地,稳扎稳打种植小麦、玉米,当年每亩盈利300多元。尝到发展农业的甜头后,王战士决心打一场“翻身仗”。
农资店里“学技术”
“新世纪以来,大型农业机械屡见不鲜,测土配方、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新事物、新名词层出不穷。”王战士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很多农民种地的方式和思维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早在2011年,他就投资5万元开办了一个“丰满仓农资店”,以推广高科技、新技术为依托,一方面积极引进“优、新、特、稀”品种,一方面借助“观摩会”“订货会”“培训会”埋头学习新型农技知识。凭借头脑灵活、勤奋好学,他很快由“门外汉”变成了技术员,把学到的麦播拌种促根防病、玉米节水滴灌、红薯有机肥栽培等生产“诀窍”无偿传授给乡邻。
耕耘就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王战士的热心热情,长期义务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和支持。2018年,他斥资2万余元购置无人机,为400多户留守农户提供“一喷三防”托管服务。农资店年均销售肥料、种子、农药120余吨,纯利润稳定在10万元左右。
“新农人”的新希望
“战士,你种地有经验,为人老实诚信,把俺家那几亩地也承包了吧,俺全家要外出打工了……”“感谢信任,可您的地偏远零散,管理不便啊……”乡邻见王战士成了现代农业的“新农人”,都很乐意把土地流转给他。
目前,王战士共流转土地210多亩。在大面积种植粮食的基础上,2018年他大胆试种红薯获得成功,秋后核算每亩收益比小麦、玉米多盈利500多元。因其红薯口感佳、品质优,大部分作为鲜薯销售,小部分品相不佳的则加工成淀粉粉条,销路火爆。
15年摸爬滚打,王战士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带领乡亲们依靠科技打通了乡村振兴致富新路子。他告诉记者,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土地流转面积的增加,他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不能只种粮食,必须创新经营思路、吃透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才能进一步提升产出效益。
家乡透着芬芳的土地,给了王战士成长的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农民种田更有干头、更有赚头、更有奔头!我有底气、有信心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让幸福的花儿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王战士坚定地说。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