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通讯员 轩人杰
在周口革命斗争中,我党隐蔽战线涌现出一批大智大勇、忠诚可靠的潜伏者,王洽惠就是其中一员。他曾任我党太康县敌工站站长、敌工部副部长。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近日,记者来到王洽惠的家乡太康县王集乡王集村,通过其后人深情的讲述,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革命路上遇知己
王洽惠又名王沛民,1920年3月19日出生,8岁在本村读书,由于家庭困难,小学5年级时辍学。14岁时,他又读了半年私塾。
王洽惠少年时代的这段学习经历虽然不长,却在他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上学时,王洽惠的老师郭效孟是地下共产党员,其他几位老师也是进步人士。他们常常给王洽惠讲爱国故事。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自然而然成了王洽惠心中的偶像。老师的教导,如明灯般照亮了王洽惠的人生。
1938年是王洽惠人生的重要转折点。6月6日,日寇侵占太康县城,在县境各重要集镇设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睹日寇的暴行,王洽惠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念。
今年87岁的王业言是王洽惠的侄子,小时候与二叔王洽惠接触较多。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俺二叔碰到了一位重要人物张俊峰。”王业言说,至今,他们王氏后人仍然和张俊峰的后代保持着联系。
张俊峰,这位来自太康龙曲的共产党员,曾在太康重建党组织,进行抗日活动,历任太康县工委委员、县委书记,水东独立团军需主任等重要职务。
1938年6月中旬,张俊峰因工作需要来到王洽惠家中,两人一见如故。在后续的交往中,张俊峰见王洽惠聪明伶俐、充满正义感,对他印象极佳。此后,张俊峰让王洽惠动员村中青年参加革命队伍抗日。王洽惠毫不犹豫,迅速动员十多位青年参军,并帮助我党购买几十支枪和几千发子弹。
“二叔曾说,为掩人耳目,他们到安徽等地购买枪和子弹时,就在架子车上放一口棺材,上面绑一些鸡子,里面放些柴草和腐肉,最下层藏的是枪和子弹……”时隔多年,王业言仍然记得二叔当年讲的那些惊险故事。
由于王洽惠出色的表现,1938年12月,张俊峰介绍王洽惠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王洽惠肩负起更重要的使命。张俊峰向他和其他几位党员布置了多项任务:积极发展党员,帮助部队扩军、购买枪支弹药,办识字班宣传抗日。王洽惠毫不犹豫地将自家后屋当作教室,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王集党支部并任书记,使太康县城北部党组织迅速扩大。
1939年9月,中共太康县委正式成立,张俊峰任书记。此时,全县党支部发展到9个,党员达65人。张俊峰分管县北王集等5个支部的工作,党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
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张俊峰和王洽惠四处奔走,点燃革命的火种。
听党安排入虎穴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睢(县)杞(县)太(康)根据地遭敌人大规模进攻,太康县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王集党支部因频繁打击敌人,令盘踞在王集据点的敌人整日提心吊胆,不敢轻易外出活动。这一带的党组织不仅未被破坏,反而不断发展壮大。
“王集党支部的工作做得好!”在王洽惠领导下,王集党支部受到了睢杞太地委领导的称赞。
然而,危险随时都会出现。一次,县委领导在王集开会时,突然被日寇包围,大家只得立即分头突围。由于根据地不断缩小,日寇又在各重镇设置了据点,因此县委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有时开一次会要转移好几个地方。
“小时候我就听二叔说,他们晚上经常挪地方,在这个村睡一会儿,再到那个村睡一会儿,不停地转移才能度过一个晚上,要不然就可能出现意外……”从王业言听到的故事中,可见当时形势是多么严峻。
1941年3月,睢杞太地委在杞县南部的申纪村召开紧急会议(史称申纪会议),决定重建地委和独立团。由于根据地的发展,军事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淮阳、西华、扶沟、通许、宁陵、柘城等新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远远超出了睢杞太三县的范围,决定不再沿用“睢杞太”这个名字,改为“水东地区”。睢杞太抗日根据地正式改为水东抗日根据地,中共睢杞太地委改名为中共水东地委,重建后的独立团称为新四军水东独立团。
当时,水东一带日伪据点林立,顽军、土匪横行乡里,共产党的力量较弱。1941年7月,中共水东地委机关、水东独立团迁至相对安全的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办公,打开抗战新局面。
1941年9月,日寇开始对水东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国民党反动军队也严密封锁,根据地的抗日工作再次面临巨大的困难。水东地委领导改变斗争策略,想物色合适的人选打入敌人内部,夺回斗争的主动权。
1941年秋收后的一天,王洽惠到聚台岗村向地委汇报王集一带的情况。水东地委书记、独立团政委王其梅对王洽惠说:“太康到开封这一条线很重要,为了长期和敌人斗争下去,大家都想叫你隐蔽下来,做些敌人内部的工作,搞些敌人内部的情报,还可以为我们购买一些物资。你看是否可以?”
王洽惠看王其梅同志是郑重其事地给他布置任务,经过一番考虑,说:“到敌人内部去暂时还有些困难,不如就地隐避下来为好,并找个职业当掩护。”
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开展分化瓦解日伪军和收集情报的工作,王洽惠踏上充满惊险与挑战的地下工作之路。
掩护身份干生意
开展地下工作,得有一个身份当掩护。干什么工作呢?从聚台岗村回来后,王洽惠找到张俊峰,请他帮忙出点子。
“听说领导让你做地下工作?”张俊峰见到王洽惠,开门见山地问。
“是的。我正琢磨让你给我拿个主意呢。”王洽惠答道。
交谈中,张俊峰为王洽惠出谋划策:“你身边的人中,老焦比较诚实,可以利用;老吴比较讲义气,和他打交道时一定要大方;老王比较顾财,和他打交道时千万不要占他的便宜……”听了张俊峰语重心长的话,王洽惠很受启发。两人谈了好久,王洽惠决定和身边的朋友一起经营实业以作掩护。
不久,王洽惠和身边人合伙开办一个棉花粮行,因最初是四个人合伙干的,取名“四议粮行”。王洽惠管计量方面的事务。
粮行开业初期,收入不佳。王洽惠提出“三个月不要收入,公平交易,争取人心,让群众都信得过”的策略,得到了其他合伙人的认可。
大家一条心,薄利经营,逐渐赢得客户信任,粮行的生意日益兴隆,后来又增加几位合伙人。粮行收入多了,大家越来越积极,也乐意听王洽惠的话。
“二叔曾给我讲过一件事。一次,为了分粮,粮行里的两个合伙人吵起嘴来。二叔把他们劝走后,把自己的部分份额一分为二让给他们两个,并说服二人互相让步。后来,那两个合伙人见了面相互作自我批评,粮行里的人更加团结了。”王业言说,王洽惠凭借智慧和德行赢得群众信任,在群众中站稳了脚跟,为开展地下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递情报助杀敌
1942年7月,日伪军活动猖獗,抗日活动范围受限。水东地委决定成立敌军工作小组,直接归地委领导,王洽惠任秘书。
太康县史记载,1943年6月,王洽惠调任冀鲁豫军区十二军分区办事处内勤干事。是年冬,王洽惠潜入太康县城,在县城主要街道撒传单、割电线,震慑敌军。伪警备队队长、伪县长因此不敢轻易出城活动,日军宪兵队队长也惊慌失措。与此同时,王洽惠让我方地下工作人员积极策反日本人中村一郎和日军翻译。后来,这两人投靠了新四军。
由于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1944年5月,王洽惠被提拔为太康县敌工站站长、敌工部副部长。
同年8月中旬一天下午,王洽惠在城里活动时获取重要情报:太康县伪县长、警备队长将带1000余人到王集一带抢粮,并进犯抗日根据地。
情况紧急,王洽惠连夜将情报送出去。根据情报,水东独立团和太康县大队将兵力埋伏在王集南部的张帝臣村一带。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我军奋力拼杀,歼敌300余人,伪军遭重创后溃败。此后,伪军再不敢向县北根据地进犯。正如县志所载:“此战的胜利,对发展太康县抗日斗争形势,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及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这次胜利的背后,离不开王洽惠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的精准情报。
深入敌营搞策反
1945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水东地区。王洽惠奉命潜入商丘敌营内部,搜集情报,并争取敌方人员投诚。
11月下旬,王洽惠奉命协助国民党张岚峰部中校副团长兼一营营长程培兆筹备起义工作。
程培兆,原是西北军官学校第二届毕业生,思想较为进步,是我党争取的对象。王洽惠打入敌人内部后,拿着介绍信见到了程培兆,向其提出加速整编部队、尽早起义的建议。程培兆欣然同意,并安排王洽惠以军需上士身份在营部任职,便于双方频繁接触、共商大计。
在一次谈话中,王洽惠向程培兆提出要求:整理全营排级以上军官名单及其社会关系;摸清营内国民党特务组织及其活动情况,为后续整编扫清障碍。程培兆一一答应。后来,程培兆营部换防至柘城南玄武集驻防,进一步便利了中共地下工作的开展。
1946年年初,为尽快掌控该营,王洽惠与程培兆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借故撤换了几个可疑人员,提拔几个出身贫苦且思想进步的士兵,提高了程培兆在该营的威信。至此,他们完全掌握了该营的控制权,起义条件日趋成熟。
经党组织周密部署,王洽惠和程培兆商定了起义时间、口令及行动信号。1946年12月的一天,王洽惠冒着大雨、顶着寒风到军分区汇报计划。听取汇报后,军分区领导表态:“你们制订的计划很具体,可按计划进行。起义时,29团以及司令部的同志要去接应。”
1947年1月21日凌晨,王洽惠返回程培兆营部部署起义。天刚蒙蒙亮,按照计划,程培兆命令全营集合奔赴寨外,迎接我方接应部队,随即召开大会宣布起义。会上,大多数官兵情绪高涨,表示愿意跟着共产党走。上午10时,全营600余人在接应部队护送下抵达解放区,共携步枪500余支、轻机枪24挺、短枪20余支,受到解放区军民热烈欢迎。
后来,这支队伍被编入解放军第十八军,先后参与渡江战役、进军西藏等重大军事行动,为全国解放事业屡立战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成功起义的背后,凝结着王洽惠等人的默默奉献。
1947年7月下旬,王洽惠调任豫皖苏军区第一军分区任民联科副科长。淮海战役期间,他担任支前指挥部副指挥长,组织民工踊跃支前,受到陈毅司令员的表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洽惠先后在周口、许昌、漯河、郑州等地任职,1984年离休,2003年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