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近年来,沈丘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率先建成农业强县不动摇,高标准建设全域路网、高水平连通全域水网、高品位打造全域林网。几年来,沈丘县整治骨干河渠165条620余千米,新修农村公路357千米,栽种各类树木370余万株,形成了路相通、水相连、林成荫的生态环境。全域生态“三网”的高质量建设,蓄积了农村新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有力促进了物流、运输、水产养殖、林下经济的迅猛发展,“三网”经济成为沈丘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业态。
高标准建设全域路网
沈丘县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路网畅通工程,坚持规划建设双向发力,明确全域路网建设的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步骤。坚持专班推进机制,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谋划从乡到村、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建设,补齐短板弱项,加快落实道路建设所需资金、完善各项手续,为路网建设奠定基础。
强化道路管护,建立村道乡镇属地负责、县乡省道“路长制”管护机制,对道路沿线的树木种植、路肩培护、沟渠清理等坚持最高标准,综合施策,一体整治推进,打通“断头路”10余条、30余千米,改造国道、省道13条235千米,新修、改造、拓宽农村公路480余千米,高标准陪护1.5米宽路肩9680余千米,全县612个村(社区)乡村公路实现全覆盖。
高水平连通全域水网
该县坚持整体推进,桥涵坝闸一体治理、河沟渠塘湖互联互通的工作理念,盘活“水资源”,打通“水网络”,做活“水生态”。通过细化“留住天上水、用好过境水、涵养地下水”的具体措施,全面排查、修复县域范围内的桥涵坝闸,保证旱能浇、涝能蓄、多能排,真正编就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域水系“一张网”。
该县实施沙颍河、汾河、泉河、泥河及其24条支流系统治理工程。拆除河道违章建筑1529处,完成骨干沟渠治理165条620余千米,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激活沙颍河槐店灌区、泉河灌区等44条骨干渠系,新建、维修管涵桥梁887座、水闸431座,铺设地埋管684千米。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探索“以草治污、以鱼净水”生态治水新模式,在坑塘、沟渠栽植荷花、芦苇等净水植物,放养鲤鱼、草鱼等本地鱼种,促进水体自然修复。高标准开展河湖渠塘水系连通工程,打通阻水点2745处,全县水系实现互联互通。开展坑塘治理工程,对全域坑塘进行综合治理,塘中养鱼、岸上植绿、塘泥肥田,实现有塘皆有水、有水皆有景。
高品位打造全域林网
坚持适地适树、适树适地、原生优先、效益最大的原则,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工作。2022年至2025年,连续4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沈丘县四大班子领导带领全县机关干部职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此带动全县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政府号召、单位报到、社会共建、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推动农田林网化、廊道林荫化、村庄林果化建设。该县以乡村道路和田间路网为框架,补植缺失农田林网,全域新栽种各类树木370余万株,高标准农田林网率98%以上。积极开展“见缝植绿、裸土覆绿、拆墙透绿、破硬植绿”专项行动,深挖绿化死角,扩大绿地面积。持续推进“一村万树”工程,按照“每个行政村栽植一种高经济效益树种,新植1万株以上苗木”的标准,对全县612个村(社区)的边角地、废弃地、撂荒地、拆违地、庭院地进行国土绿化,对围村林、低效林进行更新改造,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推动乡村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因村制宜、因势利导,把闲置宅院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打造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实现“一宅变四园”、庭院变花园。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的农村路网、相连的全域水网和绿不断线的绿色林网蓄积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促进了沈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沈丘县开通省、市、县、乡际班线85条,所有行政村2公里范围内通车率达100%。推动“公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重点产业园区、研学基地、文旅路线等串线成环,沿线新发展企业、农业种植养殖基地等1400余个,建成“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农村物流服务点245家,培育打造农文旅综合体8个、生态旅游示范带5条。
该县坚持“五位一体”工作理念,全域开展“4191工程”专项行动(“4”是北洪线、北莲线、纸冯线、沿沙颍河线,“19”是19个乡镇至少创建1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是“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育实现全覆盖),推动“林游、林禽、林虫、林药、林果”等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龙头企业,谋划符合群众意愿的农业特色产业园,打造近郊型农业;因村制宜,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产业。
健全机制体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该县形成了以青田小镇、美田里等为代表的林下旅游经济圈,以纸店镇、新安集镇为代表的食用菌种植圈,以卞路口、周营等乡镇为代表的林禽、林虫等养殖经济圈;以白集、李老庄等乡镇为代表的艾草、杜仲等林下药材种植圈;以周营、付井等乡镇为代表的桃、葡萄等林果经济带。该县依托22个乡镇富民公司和551个强村公司,将全县2680个闲置坑塘纳入公司管理,创建“鱼-藕”“鱼-桑”“鱼-中药材”等综合种养模式,不断提高养殖综合收益,增加村集体收入。该县探索“渔业+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水文化潜力,推出红闸湿地文化主题公园、沙颍河八景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出西蔡河等一批水利风景区集群,“四水绕城、水润沈丘”的大美景观逐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