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条码支付业务将告别“无证驾驶”,迎来监管规范。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12月27日发布条码(条形码、二维码等)支付规范,坚持小额、便民定位,对条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进行分级,设置了不同的日累计交易限额。
2017年12月27日,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并配套印发《安全技术规范和受理终端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规范》明确,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非银行业支付机构开展的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必须通过人民银行清算系统或者合法清算机构处理,支付机构还应符合相应的业务资质要求。为消费者提供条码支付付款服务的,应当立足于小额、便民市场定位,按照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对条码支付额度进行分级管理,在风险防范和支付便捷之间取得有效平衡。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条码支付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同时,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秉承有效平衡并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原则,研究制定了相应规范。
由于静态条码(如事先贴在墙上的二维码)易被篡改或变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央行规定,使用静态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为D级。无论使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例如,消费者在使用微信钱包扫描静态条码支付时,单日使用零钱包支付的上限不超过500元。同时,微信关联的所有银行卡还可以再独立获得500元的支付上限。
对于使用动态条码(如手机上实时生成的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根据交易验证方式不同分为A、B、C三级,同一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限额分别为自主约定、5000元、1000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采用更为安全的动态条码提供支付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举例说,新要求实施后,消费者在街头商贩处扫静态条码进行小额支付时不受影响,也不影响商贩的收款。但是,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扫静态条码付款就有点困难了。不过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这样其实更安全。(据《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