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3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说文解字新谭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杂zá

信xìn

小篆

六书通

大篆

大篆

小篆

六书通

“信”,在六书中属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言;金文从人,从口。《说文》:“信,诚也。”故其本义为人之言语真意实,简言之“人言为信。”

“信”的字形愚以为有几层含义:第一,作为一个人,要讲信誉,说真话,说到做到;第二,作为一个人,要有信仰,无论什么信仰,都是信他人之言;第三,托人代言。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托人带来口信,若不相信,还可以加带一个信物。后来,有了文字,有了邮政,有了信件,即所谓“见字如面”,这仍然是“人言为信。”

三层意思中,“信仰”是重点。信仰是人的生命价值、生活意义、奋斗目标之所在。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了信仰,人的精神大厦就要倾覆了。

“人言”是否“可信”?还要听其言,观其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不是建立在说的言语上,而是建立在做的行动上。

“杂”字,古文字写作“ ”或“雜”,形声字,从衣,从集兼声。从衣,指一件衣服;从集,表示集中,有五色集衣之义,或者说其本义为以各种色彩搭配制作衣服。汉初,此字左上角尚为“衣”形,到汉中晚期在隶变过程中,“衣”形竟讹变为“九”形。此后楷书又繁化为“雜”。现在简化为“杂”。这个字从字体构形上看,古今变化甚大。

今体“杂”,从九,从木,会意字。从“九”,表示其多;从木,表示树木。“杂”即如树木般多而杂,指多种颜色相互配合。《说文》:“五彩相会。”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杂”引申为多样、多种、复杂、混杂、掺杂。

古人用栀子树等多种植物的果实或叶茎作染料,染白色的布帛。“九”表示多数,一表代为染料的树种树叶之多,种叶越多,染出的花色越多;二表染布时浸泡的次数之多,次数越多,染的颜色越深。当然,“九”不是确数,不是说一定要用九种树叶、泡染九次,只是泛指多数。“九”,唯其表示数量,那么大家在书写“杂”“染”二字时,上边或右上角只能写成“九”而不能写成与之毫无关系的“丸”字了。

信字的演变过程

咏yǒng

六书通

金文

大篆

小篆

“咏”为形声字,从口,永声。

“口”为发声的重要器官;“永”为永远,表示时间长远。“咏”,表示口中发出的声音延续时间长久,本义为歌唱、歌咏、吟咏、朗诵。有学者解释说:“咏者,长言也。”

“咏”,异体为“ ”。“ ”从言,表示与语言、声音有关;“永”为长久、长远、延长。故“ ”,表示诵诗时发音悠长。《说文·言部》:“ ,歌也。”

“咏”为歌唱,现代仍然使用,其义未变。歌剧中有“咏叹调”,曲调流转,富于凄惨。“咏哦”指歌咏吟哦;“咏吟”是曼声诵读;“咏言”即吟诗歌唱。《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歌词。最初的诗都是可以配乐咏唱的。古有“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之说。古人把诗人称为“咏絮才”。“咏絮才”的典故出于东晋宰相谢安侄女谢道韫的妙对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安与族人子弟饮酒赏雪,谢安向子弟们问道:“大雪飘飘何所似?”其侄儿说:“空中撒盐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用柳絮来比拟雪花被风吹起飘飘洒洒的形态,可谓恰帖之至。谢道韫顿时让叔父刮目相看。后来人们便以“咏絮才”来形容有才气的女子。

“咏”,也可用来指写诗词表达感悟志向。曹操《步出夏门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咏桑寓柳”,指表面赞美此事,实际却寄托对其它事物的情感。“一觞一咏”旧指文人饮酒咏诗的聚会。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咏”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名称。唐代元稹《乐府古题序》:“后诗之流为二十四名: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旨。”《诗经》大多数篇章在结构上采用重复复杳的方式,造成形式的整齐统一,这种体式称为“叠咏体”。

仰yǎng

六书通

大篆

小篆

“仰”,在六书中属会意字,从人,从昂省亦声。

从人,是指一个人处于敬慕、久盼的心态下。“从昂省亦声”,即“昂”字省去“日”,剩下“卬”(àng),兼表声。“卬”者,愚以为本义有三:一是跪着之人仰望站立之人也;二是左右耳之抬动也。左右耳抬动也就意味着人头之动;三是抬头仰望也。由抬头仰望解“昂”字为抬头观日也。“仰”字从人,从卬,本义为人抬头向上观望也。

“信仰”二字皆从人,故“信仰”之意为人的言论问题,为人心所向问题,为人之追慕问题。中国文字的信仰观,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言出于心;就是提倡仰慕光明,崇拜太阳的气度和普照众生的精神。

(未完待续)

2018-01-03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722.html 1 说文解字新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