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羡荣
两湖商人
周家口湖北帮商人久负盛名,有人说,明末已有许多湖北帮商人来周经营。清初,在周家口人口结构中,他们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后来,湖南、湖北两省商人在周家口发展壮大后,在1760年营建两湖会馆,又名湖广会馆,位于南门外牛营西侧(今周口市公路局处),从这座雄伟壮观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两湖帮商人在周家口的经济实力。
两湖帮商人在周家口商贸活动中,对杂货业影响很大。他们不仅在周家口开行经营,而且以汉口为中心,大力经办与周家口之间的货物转口与交流,在当年周家口杂货行业总交易额中,所占比重很大,笔者在《山西帮商人》一文中提到的“天顺成”“公和西”等实力较强的晋商商行,他们的进货渠道,实际上都是与湖北帮商人联手而成的,双赢共利,尤以糖、纸交易为大宗。湖北帮商人利用其地理优势,把湖广川赣数省的白糖、红糖、绵糖、冰糖,以及十折纸、毛边纸、元书纸、黄表纸、火纸等,采取包销手段,大批输周谋利,外人很难插手。后来,他们在周家口南岸山货街,先后成立了恒大、正大两家运输公司,先以优惠价包运湖北帮商人的货物,再对外承担代人运货业务,这让湖北帮商人在周家口杂货行业占有相当大的优势。特别是在季节性生意中,时机很重要,抢先一步就可得到更多的利润。湖北帮商人之精明,就可见一斑了。
两湖帮商人对周家口几个特色行业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戏衣制作行业、缝纫行业的出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周家口的戏衣,在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可谓独一无二。其全盛时期,足以与苏州、杭州的戏衣平分秋色。苏绣戏衣工艺虽高,但由于使用的料子是绸缎,造价昂贵,适应于大城市的高级剧团,一般剧团很难承受。周家口的戏衣则相反,虽然绣工不如苏杭精致,但使用的是普通布料,造价相当低廉,是广大民间戏剧团体乐意购买的戏衣,所以十分出名。这一特色行业的出现,是由湖北帮匠人传入的。清代光绪年间,湖北黄陂艺匠任立泰等三人结伙来周,率先创办协立豫戏衣庄,生意兴隆。后来,他们收徒传艺,当地人介入才逐渐形成了周家口的戏衣行业。直到抗日前夕,周家口尚有湖北人徐恒兴开设的戏衣店。抗日胜利以后,周家口有6家戏衣庄,这时才是本地人经营的。
湖北帮匠人对周家口成衣行业有很大的影响。清初,他们带着剪裁缝纫技术来周家口创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周口近40户成衣店中,论裁缝技术,湖北人明显技高一筹,尤其是“南(岸)北(岸)两张”。南岸张合秀精于新派中山装、西服等的制作,北岸张敦盛则以裁缝长袍马褂、滚边镶边、花裙旗袍而见长。1962年,周口上演大型话剧《红岩》,剧中需要美式将校服装数套,当时无人敢承制,后来只好画出图案请张合秀加工。演员在舞台上一亮相,他们身着的服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社会反响很好。另一次是1970年搞泥塑展览,需缝制长袍马褂,那时张敦盛年事已高在家养老,其他无人能够胜任。经人引荐,陈词恳求,张敦盛同意协助制衣,这才解决了这一难题。上世纪50年代中期,周口成立了被服厂,“南张”张合秀、张合发等族兄弟及其子弟均成为该厂的技术中坚;“北张”的孙辈担任了厂里的领导职务,直到退休,仍勤劳不辍。
湖北帮中的许多商人来周家口开办烟铺、制售烟丝供应市场,他们的到来促成了周家口烟铺行业的诞生。那时,周家口人根本不知卷烟为何物,人们用烟袋锅直接吸碾碎的旱烟屑,或是用水烟袋吸水烟丝。水烟袋是一种略显精致的烟具,因烟袋上有储水空间,吸时烟气要穿水入口,因此叫水烟袋。劳动阶层多吸旱烟袋,因其携带方便;商号里的人或有点身份的人,吸水烟的较多,拿起明得发亮的白铜水烟袋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店铺的学徒平时有一项工作,就是给掌柜捻制备用点烟的“纸媒子”,它是将火纸剪成宽条型,用手搓成细条,吸水烟时用火镰、火石击打燃着,用嘴猛一吹冒出火苗,然后就能点燃水烟袋吸烟了。由于吸水烟袋者多,湖北人的烟铺生意很好,后来周家口人也学着干烟铺,于是又一个新行业在周家口诞生了。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湖北人开的烟铺仍然不少,其中以田家烟铺和徐家烟铺最有名。笔者每从其门前经过,总要驻足片刻看个稀罕。烟铺伙计们伏在烟叶捆上,用宽大的刨子刨刮烟丝的动作,十分有趣。后来,徐家烟铺的徐森林开办卷烟厂,生产“洋烟”(卷烟)。上世纪50年代初,周口已有大小烟厂5家,其中较大的是顺兴、同公两家,都是湖北人经营的。
湖北帮商人在周家口发展了照相业,建立了第一家照相馆,即华英照相馆。
19世纪,湖北省武昌县青山村王家湾的两个十几岁的青年,老大叫王德孚,老二叫王达孚,他们在汉口英国人开的照相馆里打工,学会了摄影技术。兄弟俩听说周家口水陆交通发达,1898年便到周家口创业发展。在湖北帮商人的帮助下,华英照相馆在周家口山货街北头路东开业了。
当时照相业在周家口是独门生意,是高科技、“洋玩意”,大家很稀罕。当地知名人士、工商业老板纷纷带着家人照全家福。照好后,他们会拿着相片让亲戚朋友欣赏。那时的商水知县想照全家福,考虑到全家来周家口不方便,便用自己的轿子将王德孚接到商水照完相再送回来。王德孚经营有道,热情服务,很快成为周家口有名的赚钱商行之一。1935年,王德孚将生意给几个儿子经营,二儿子王林卿、三儿子王志卿去了界首,四儿子王干卿继续经营华英照相馆。
1955年,周口的华英、美芳、大华、红光、新艺和小庐山等6家照相馆合并,成立了周口市服务公司照相合作社,王氏家族成为照相合作社的骨干力量。
如今,华英照相馆的后代40多人, 他们仍然从事着照相行业。
华英照相馆在周家口的诞生,填补了周家口没有照相行业的空白,为促进照相行业在周口的发展、提高周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出了贡献。
在周家口有名的打铜业中,也有不少湖北人。北岸打铜巷,有位湖北工匠康金楼。他和子弟分金、冶炼,把铜料浇铸成坯子,如长条状坯子打铜勺、圆片状坯子打铜盆,供各铜铺当半成品加工使用。他们还制作水烟袋、铜墨盒、铜仿圈等小件铜器,上面雕刻的龙凤花鸟栩栩如生,是顾客乐意购买和收藏的珍品。
此外,湖北帮商人还在周家口从事公益活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20世纪30年代,黄陂人蔡功恒在南岸新街开设协和堂药铺,悬壶济世。同乡周志甫在南岸永兴街开设德化堂药铺,驰誉杏林,堪称周口一代名医。至今他们的后人仍在医学界服务。清代光绪年间,旅周湖北帮首领侯新斋曾发动湖北帮商界捐款集资,办起镇冲寺太平会(也称救火会、消防队),义务从事抢险救火活动,是周家口五大太平会之中坚力量,为周家口办了许多善事。
其他商人
明末清初,瞅准周家口漕运之便,前来创业发展的不仅仅是山陕、怀庆、安徽和两湖等帮商人,而且还有福建、云南、四川、甘肃和河南省内的商人来周家口经商,同样为周家口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
1600年前后,荥阳、禹州的回族,艾、巴、刘、铁、马等姓氏的商人来周生产经营车马挽具、小件皮货,如皮鞭、皮绳、皮套、皮弦、皮鞭等。他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销。有些人虽有门面,却无字号;有的无门面,在家中生产,然后扛着一个木架子(形同如今在街上卖衣服的架子,可扛着走,可放下来卖),上面挂满了各种各样车马挽具,他们每天都去弦坊街卖货。经营车马挽具的由开始六七家发展到20多家,到清代中期,许多汉民也学会了这项生产技术,经营者逐渐增多,后来发展到30多家。经营的地点由原来的弦坊街扩展到皮坊街、南永兴街、界牌街、丁字街和牲口市街等,从业者达200多名,周边各县、省外各地的商人纷纷来周家口进货,使周家口成为20多个县生产车马挽具的集散地。由于生意兴隆,经营车马挽具的商人集资,1755年在界牌街路东建造一座规模较大的荥阳清真寺,内有大殿、讲经堂和水房等,占地约4000平方米。在路西,开辟一个“绳场子”,专供大家生产皮绳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