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郁
(上接2017年12月29日15版)
五、蔡青枝郑州扬名
1972年,过了11月20日,为进省城演好《前进路上》,全团上下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团里还特地雇了一顶大轿子。
蔡青枝心里有了把握,对去省城演出既紧张又高兴,于是,她买了一块花的确良布,破天荒为自己做了一件上衣,这对她来说太奢侈了。自从离开家,多年来她一直穿着既不熨又免烫的家织棉布。第一次穿上时兴的的确良衣服,她非常高兴。
上了汽车,蔡青枝心里想,到省城一定更要用心演,不能砸锅了。
剧组由团长常玉兰带队,演员、乐队人员、合唱人员,满满一车。按照地区文化局安排,第一站去西华县城,因为西华县豫剧团也要去郑州参加这次调演,他们排的新戏《渠水畅流》被选上了,这个剧的剧本是李准的大儿子李克勤写的,当时他被下放到西华,这个戏写的就是发生在西华县的事。
周口地区有关领导赶到西华,在西华礼堂观看了两个团赴省前的最后一次演出,并为两团合一的周口地区代表团壮行。
就在全团准备赴郑州之际,太康县文工团的两层家属楼突然起火,天黑以后,楼房在火光里化为灰烬,值得庆幸的是,大人孩子全部安全转移。消息传到西华,当即有人大放悲声:“家没了啊——”一时,全团觉得天昏地暗,心头灌铅般沉重。特别是演公社书记的岳振鼎,他为老人准备的两副棺木,都在二楼码着,不用问,已是灰飞烟灭,还有一辆才买的自行车,恐怕也烧坏了。
然而,这次失火让文工团的老演职人员唏嘘不已,另有隐衷。“文革”初期破“四旧”,传统戏不能再演。于是,一些破旧的古装戏服装和道具被挑出来拉到大街上焚烧,好的都秘密封存在楼上的两间房子里,住房再紧张,也没谁打过那两间房子的主意。可是躲过了那次,没躲过这回。
团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做出决定:为了赴省调演,全团谁都不要回太康,也不派代表回去,既然已经釜破舟沉,就下定决心,集中心思,到郑州把戏演好。接着开全团大会,领导号召大家一是要化悲痛为力量,二是要化悲痛为力量,三还是要化悲痛为力量,灾重人无恙,青山依旧在,一定要经受住这次考验,党员、团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个人都要振作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排练和演出。团领导在对大家安抚的同时,当即对每户烧毁物品进行登记,以便向上级领导反映灾情,尽最大努力减少每个家庭的损失。
蔡青枝和一些学员所住的东小院安然无恙。
迈着沉重的脚步上了路,一路上没有欢声没有笑语,车厢里闷得像罐头,偶尔不知是谁轻轻的一声叹息,都能让大家的心一阵悸动。
到了郑州,大家入住省政府第一招待所。
说来也怪,全团人员只要听到锣鼓一敲、管弦声起,人人精神大振,脸上阴云为之一扫,一切如常。团领导这才长舒一口气。《前进路上》第一场演出是在建文剧场,剧中、剧后掌声如潮,好评如潮,作为主角的蔡青枝,也引起了同行和领导的关注,可以说在参加调演的剧团演员中,她风头无两。《前进路上》一炮打响,县、地区和省领导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太康县文工团。省文化厅领导亲自到招待所慰问,并带来了天大的喜讯,领导说:“你们的戏演这么好,大街小巷争说‘前进路’,老少都学道情调。大家不要再为失火的事烦恼了。省里已经决定,烧多少补多少,件数上不能少,质量上一定好。不能因你们出门为全省人民送戏、送好戏,家里失火没人管。至于住房,省里已联系太康县领导,他们一听说你们在郑州唱响了,都很高兴。县里也表态了,新的住房面积不会比以前的小,一定让大家满意。好好唱,我看《前进路上》可是咱河南的第二个《朝阳沟》,这戏咱得唱到全国,你们可要为咱河南争光!”
领导的关心和关怀,让大家流泪了。蔡青枝也被感动了,上级领导这样关怀艺人,谁能不感动!还是新社会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啊。自己一定要更努力把戏演好,精益求精,报答观众和领导的鼓励与关怀。
全团人员欢欣鼓舞,他们认为领导说的比他们唱的更好。火灾给大家带来的心头阴影一扫而光,人人笑逐颜开,演出一场比一场精彩。
演出的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来河南视察工作,看了《前进路上》,非常满意,在接见演员时,他握着蔡青枝的手说:“你唱得好听啊。”
1972年,是全省的小调演,一共有四个剧团参加,除了太康县文工团、西华县豫剧团,那两个团是范县的四平调剧团和信阳市豫剧团。团少剧目也不多,这是全省大汇演前的预演。
十来天的调演一结束,太康县文工团载誉而归。因《前进路上》,因太康道情,蔡青枝红遍省城。天赋、努力、多年的磨炼,加上机遇对她的眷顾,她想不红都难。
1973年3月底,全省大汇演在省会隆重举行,各市、地区的戏剧代表团云集郑州。河南剧团的旗舰——省豫剧一团、二团、三团悉数参演,各路戏剧界泰斗一时云集,老中青戏剧艺术人才济济,盛况空前。
周口地区代表团由三个剧团组成,太康县文工团由县革委会主任亲自带领,地区越调剧团由申凤梅率队,另外还有沈丘县豫剧团。太康县文工团信心满满。
在河南饭店驻地,大家见到了罗云导演,近半年不见,都格外高兴。
演出一开始,太康县文工团第一场演出在工人文化宫鸣锣,《前进路上》打响第一炮。当蔡青枝一出场,头一句“火红的太阳当空照”还没唱完,观众掌声就响了起来,先得一个满堂彩。从开始到结束,五十分钟时间里,也不知有多少次掌声,就连“春霞”的笑也能得到掌声。
接着在人民剧场、郑州市剧场、红旗剧场等六个剧场演出,唱腔新颖,音乐新颖,戏剧内容新颖,场场观众爆满。
现场演出时,省里各路媒体重点采访报道太康道情《前进路上》,场场都有现场录音。而河南省广播电台又特邀太康县文工团到他们的演播厅录音,《前进路上》一剧通过无线电波传向全国各地。
蔡青枝演春霞越演越出名,越来越多的观众要目睹蔡青枝的舞台风采,太康道情那优美的唱腔、特殊的略带乡土气息的韵味,让郑州的观众百听不厌。观众特别爱听道情唱腔中的一个花舌儿音“得儿”,只要蔡青枝一“得儿”,就能“得儿”出一阵掌声。在所有参加汇演的剧团中,太康县文工团出尽了风头。太康道情创造了历史,太康县文工团创造了历史,蔡青枝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为了保证蔡青枝演好每一场戏,团里将她视为重点保护对象,住室门外设岗,休息时不准有人敲她的门,醒来后有人把为她特制的羹汤送到房间。到后来领导特意安排,为了安全,为了保证休息,未经批准她不能上街。不让上街就不上街,没事时,她或琢磨《前进路上》的每一个细节,思考怎样表演得更完美,或在房间里安安静静地看书,为自己充电。
闭幕式上,省文化厅要选一个剧团演一个精彩片段,来为这次汇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众望所归,选中了太康县文工团的《前进路上》。音乐声中,只见蔡青枝和岳振鼎化妆出场,两人抖擞精神,上演了公社书记和春霞雨中相遇的载歌载舞的精彩片段。
当宣布演员代表发言时,叫的不是省剧团演员的名字,也不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而是年纪轻轻的蔡青枝。当时在场的周口地区的领导、太康县的领导都无比激动,认为这比什么奖都重要,这是给蔡青枝个人的荣誉,也是给周口、给太康、给县文工团的最高荣誉。
1973年全省大汇演,历时一个月,一没奖状,二没奖品,三没奖金。
汇演期间,太康县委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省电视台播放的《前进路上》的演出和闭幕式,将唯一一台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搬到了大街上。
在这次规模空前的大汇演中,太康道情作为小剧种,凭着《前进路上》走进了千家万户,为广大省内外观众所熟知。而蔡青枝在众多汇演演员中一枝独秀,扬名省内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