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记者 董雪丹 李伟 张猛 姬慧洋 文/图
2017年12月22日,冬至,在四处漫溢的饺子香味里,我们驱车赶往西华县城北约7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行政村,它位于聂堆镇的最西边,位置偏远,村子里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县城。但这座小村庄并没有因为它的偏远而被人遗忘,反而因为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女娲陵和历史遗存丰厚的女娲城遗址,以及比洛阳白马寺晚建寺5年、至今仍保存着明代石刻原物的龙泉寺而被四方香客牢记,他们自发供奉香火,从古至今,绵延不绝。
不久前,世界易经大会曾在思都岗村设立分会场,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新落成的中华盘古女娲创世广场祭拜盘古女娲。祭拜现场庄严肃穆,祭拜后的民俗节目精彩纷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提起此事都感到荣幸。“场面太大了,160个人在台上擂响开天盘鼓,几百个身穿汉服的姑娘小伙儿齐读《盘古女娲颂》,好像一下子就把咱带回古时候,看到了古娲城的热闹繁华,还有古代人对盘古女娲的崇拜和敬重。”84岁高龄的老党员李学贤给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面,绘声绘色。
1女娲古陵历经沧桑
中华盘古女娲创世广场后的景区虽然叫作女娲城,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女娲城遗址所在地,而是女娲古陵所在地。除女娲陵冢外,景区内还有5座大殿和1座配殿,分别是补天殿、娲皇殿、盘古殿、天皇盘古殿、三清殿和女娲阁。
这个冬至不太冷,上午9点多钟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站在盘古女娲创世广场向女娲城景区入口望去,山门前两棵柏树焕发着勃勃生机,青翠的绿直逼人眼。高高的山门以蓝绿色调为主,阳光洒在金黄色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瓦片的缝隙中几株不知名的野草随风摇曳,给这座只有数十年历史的山门平添了几分沧桑。踏进山门西行,高约6米的女娲陵立刻出现在记者面前,高大的石碑上书“始母女娲陵”字样,一座据说是周口香客捐赠的、长约9米的焚香炉安静地横立在女娲陵前的空地上,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香火。沿着圆形的陵墓环行,干净的水磨石台阶上看不到任何杂物。在西侧墙边记者发现两块碑,一块青石碑,一块木刻碑。其中,木刻碑上写着“始祖盘古之尊位、始母女娲之尊位”,中间部位浮雕着盘古女娲创世造人的形象。
“听老辈人说,女娲陵很早以前就有。一百多年前,女娲陵前还有座庙,庙后有3座殿。庙里供奉着天皇、地皇两尊神位,老百姓口传天皇指的就是盘古祖神,地皇指的则是女娲娘娘。”今年64岁的村民李长往讲述女娲陵的历史,如数家珍。因为世代生活在这里,村民们对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这样的神话故事深信不疑,在他们心里这些不是传说,而是真正发生过的事实。村民的信仰化作了朴实的行动,他们世代祭拜盘古女娲,香火不绝。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西华成为泽国,全城被泥沙埋没,惟有女娲陵墓盖尚露少许。大水过后,荆棘丛生,一片荒芜,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不得不外出逃荒保命,延续了上千年香火的女娲陵就这样陷入了沉寂。经过40年的休养生息,1978年的冬天,女娲陵附近的村民们自发捧土造墓,四方香客闻讯后踊跃捐款捐物,营建宫殿。数月后,颇具规模的女娲城落成,从此远近香客纷至沓来,昔日盛况,一朝重现。直至现在,女娲古陵前仍然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这里的庙会,四方民众蜂拥而至,人山人海,香客游人日流量最高可达10万人次。
现在的女娲城景区山门正对着的大殿叫作补天殿,殿内供奉的女娲娘娘头戴花环,慈眉善目,双手托起一块五彩石,向上伸举做补天状。大殿里两位来自驻马店的香客在虔诚祭拜,她们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到这里后焚香、祈福、祭拜,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平安顺遂。坐在大殿柱子旁晒着太阳的老翁名叫程天佑,今年已经80岁高龄。20年前,他从商水县的家中来到这里后便再也没离开。“住在这儿,我觉得心里踏实、干净,家人见我在这身体好,心情好,也就由着我,他们也时常来看看我。”程天佑笑着说。20年间他见过太多远道而来的香客,“广州、深圳,湖南、湖北的香客都有来的”。
补天殿后面就是娲皇殿,大殿门口种着两棵30年树龄的龙爪槐。进入冬季,龙爪槐的树叶已经掉光,光秃秃的枝干上系着很多红布条。一旁的香客说,这都是前来祭拜的香客用来祈福用的。进入娲皇殿,神像左侧竟有一张铺着金黄缎被的床榻,榻里女娲娘娘正在沉睡。守殿人告诉记者:“女娲娘娘恩泽万众,也有累的时候,这就是给她休息用的。”看来,在这些有着质朴信仰的人心目中,女娲娘娘、盘古祖神不仅仅是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也是有着血肉之躯的活生生的人。
2女娲古城一睡千年
出女娲城景区向东行几百米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旷麦田,若不是向导说这里就是女娲古城遗址,记者还真看不出它和普通麦田有什么两样。走近它,一块石刻碑很快映入眼帘,正面写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背面刻着“女娲城遗址”字样及其简要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在此取土打坯建房,经常挖出瓦当、子母砖等物件,还有村民挖出写着‘娲’字的古城砖。现在,这块‘娲’字古城砖存放在市博物馆内。经文物部门考证,认定这里是春秋时期复修的女娲城遗址。”曾任思都岗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德良说。从碑刻的位置向西看,记者发现麦田里有一道明显凸起的土埂,李德良指着那里说:“那就是女娲古城的西城墙,老辈人说当时女娲古城有高高的城墙,还有寨海子、护城河,城中极尽繁华。”
思都岗村附近流传着很多关于女娲古城的传说故事,其中“孔子周游列国说服官府修复女娲城”的故事更是被村民们世代口口相传。相传,孔子率弟子来到女娲城时,发现城墙多处倒塌,破烂不堪,遂决定周游列国,说服官府对女娲城进行修复。随后,在孔子执着精神的感召下,多国共同出资,很快将女娲城修复一新。
据记载,这座春秋时期的女娲城呈正方形,内外两层,外城周长1000米,内城周长360米,占地面积为169600平方米。考古发现的残存西城墙最高处3米,宽8米,乃分层夯筑而成。据说,女娲城修复完工后,每逢初一、十五,当地官员百姓和四面八方的香客除了到女娲陵前焚香跪拜外,还要到女娲城观赏并祭祀一番,祈求始母保佑平安幸福。西汉时期,为方便祭祀始母,许多达官贵族还搬至女娲城附近居住。国家因此在此地设立驿站,用来接待官员,又设立了驿馆,用来接待朝内大臣,女娲城遂成为盘古女娲文化传播中心。
在传说中,女娲古城的修复,孔子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纪念孔子的恩德,当时的百姓为他修建了一座小庙。一过数千年,如今的思都岗村还有这么一座庙,村民们称之为“夫子庙”。
3龙泉古寺大音希声
“我们村东面还有一座千年古寺——‘龙泉寺’,它只比白马寺晚建寺5年,寺内现在还保存着明代石刻原物,上面刻着有关女娲城的记载。”李长往的一番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带着一份崇敬和探究之心,我们来到距离女娲城遗址东约1公里处的龙泉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大的观音像,她立于龙泉寺山门外,慈眉善目,手持净瓶,瓶口朝下。据介绍,此像高9.9米,重6.8吨,净瓶瓶口朝下寓意佛家慈悲为怀、恩泽众生。虽然最低气温已至零下,龙泉寺山门前的龙泉湖并没有结冰,已经干枯的莲蓬垂着头轻吻湖面,水面下荷叶的形状清晰可见。
跨过龙泉湖上两道景观桥,绕过观音像,顺台阶拾阶而上就到了山门前。抬头仰望,天蓝色石匾上“龙泉寺”3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此山门和白马寺山门风格颇为相似,似乎也印证了李长往的说法。据说,龙泉寺最早建于东汉年间。永平十一年,佛教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选中一处宝地,建起寺院,用白马驮来大量经卷佛像在此供奉,并为寺院取名“白马寺”。5年后,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带弟子又在洛阳东边建起第二座寺院,因寺院前有一古潭,名为“龙泉湖”,遂起寺名“龙泉寺”。这就是西华龙泉寺的由来。魏晋时期,龙泉寺建筑形成规模,隋唐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都曾重修。龙泉寺山门石匾就是明万历年间的石刻原物,而这样的明代石刻原物寺中还有两件。
步入龙泉古寺,扑面而来的庄严肃穆让人尽释尘世喧嚣。84岁的李学贤说,他年少时曾与小伙伴一起在这里玩耍,当时寺内松柏林立,寺院幽深静穆,大殿上的风铃随风而动,传出悦耳清脆的铃音,每天,前往龙泉寺进香的人络绎不绝。文革时期,寺内珍贵的壁画被破坏殆尽,石碑被砸。眼看一座千年寺院要毁于一旦,附近村庄的村民纷纷站出来保护,结果也只留下一座山门和一座大殿,以及3块明代石刻原物。
绕过前殿,两通明代万历年间的古碑就镶嵌在砖石砌成的碑座里,前后用透明玻璃遮挡,这样做石碑既不被暴晒又不见风雨,还能使香客清楚看到石碑上刻写的内容。由于年代久远,东侧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西侧石碑上部分字迹却还清晰可见。那是《重修龙泉寺碑记》,上面载有“西华治北十五里许,有城遗址,半就湮没,相传女娲氏之故墟也”。
沧海桑田,转眼千年。女娲城曾经的繁华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记载里窥其一角。现在,她静静地躺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下沉睡。沉睡的她并未被遗忘,在此生活的人们一代代将她和盘古女娲创世的故事流传下来,虔诚信仰,用心膜拜。无论是女娲城还是盘古女娲,思都岗的村民都是由具象认识的。在他们的脑海中,千百年来,女娲城的古墙旧瓦一直矗立在那里,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在他们心中,盘古女娲有血有肉,累了会歇,困了会睡,与他们血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