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崔cuī
“崔”,在六书中为会意兼形声字。会意,从山,从隹;形声,从山,隹声。崔、隹古为一音之转。
崔字小篆的字形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个“山”字,表明“崔”字是形容山的形态的。下面是个“隹”字,“隹”字的甲骨文是短尾鸟的象形,故其本义是指鸟。“崔”字,上“山”下“鸟”,表明鸟在山下飞翔,反衬出山的高大。所以,“崔”字的本义是像山一样高大。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崔,大高也。”高大的山上有巨大的石头,峥嵘耸立,就像鸟竖起的翅膀一样。
《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缓缓。”意思是南山高高耸立,雄性狐狸缓步摇摆,吸引雌性狐狸。《乐府诗集》有两句诗:“大山崔,百卉殖。”意思是高大的山峰耸立,众多的花草茂盛生长。《金瓶梅》:“慎事关门并早归,眼前恩爱隔崔嵬。”意思是早早回家关上房门,眼前的恩恩爱爱就像把烦杂事隔到山那边一样。这里的“崔嵬”就是指带有石头的大山。
“崔”又是一大姓氏。春秋时齐国丁公之子季子让君位给其弟弟叔乙,自己食邑于崔地,后代遂以“崔”为姓。崔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北魏大臣崔宏,北魏史学家崔光、崔鸿,唐代大诗人崔颢、崔护,北宋画家崔白,南宋文学家崔敦礼,元代名臣崔斌,明代画家崔子忠,清代史学家、考据学家崔述等等,不胜枚举。
刘liú
“刘”,繁体为“劉”,会意字,从卯,从金,从刀。“卯”,表示剖分;“金”,表示金属;“刀”,表示兵器。简化“刘”字从文,从刀。甲骨文的“文”字,是人的象形,身上画有纹络,是“纹”的本字,指交错的纹印。以刀施加于人,割画出纹印,故“刘”有杀戮、屠戮之意。古代大部分北方地区,把“杀”称为“刘”。《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意为重视民众,不让民众受杀戮。
古代把女子或儿童垂在额前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
“刘”为我国一大姓氏,详见《姓苑》一书。
刘字的演变过程
洪hóng
“洪”,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共声。
“洪”,从水,表明“洪”字的意思与水有关,为古水名,又为大水。“共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洪”字的读音为共。洪、共,古为一音之转。表意是说“共”字在“洪”字中除表示读音外,还起到表示字义的作用。
“共”字是一个会意字。“共”字的甲骨文形体,上方是一个口字,此处的口字不是口舌之口,而是代表一个方形的物体;“共”字的下面金文是两个分叉,代表两只手,上下合在一起就像是两手同举一个方形物体。故其本义为共同,含有数量甚多之意,引申为聚合。“水” “共”为“洪”,表示众多的水流聚合在一起,即为水的总合。水流总汇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谓之洪水。《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意思是洪水茫无边际,给上古先民造成灾难。大禹治理好水患,人民才安居乐业。
一旦洪水泛滥,冲击河道而横流,不仅覆盖面积大,其冲击力也很大。故“洪”有大、强大之意。《尔雅·释诂上》:“洪,大也。”《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这里的“洪水”即指大水。汉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里的“洪波”即指巨大的波澜。“洪笔”,就是大笔,比喻擅长写文章。“洪德”,就是大德;“洪烈”,就是伟大的功业;“洪流”,就是浩大的水流;“洪炉”,就是大火炉。“洪儒”,旧指大儒,指学识渊博的读书人。郭沫若《满江红·“二七”罢工四十周年》:“阶级洪炉烈火熊,先锋大纛狂风吼。”这里的“洪炉”即言阶级社会的大火炉。成语“洪福齐天”,“洪福”是很大的福气,亦作“鸿福”;“齐天”是与天同高。洪福齐天,就是形容人的福气很大,与天同高,旧时用作对帝王的赞誉之辞。“洪水猛兽”,本指造成灾害的大水和凶猛的野兽。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守。”朱熹注:“盖邪说横流,坏人心术,甚于洪水猛兽之灾。”后“洪水猛兽”比喻危害极大的事物。
“洪”,又是古水的名称,叫洪水,后湮没。故址在今山东省郓城、梁山一带。《水经注·济水二》:“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自渚迄於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
“洪”,还为古州名。隋置。治所豫章县,即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还为姓。《广韵·东韵》:“洪,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