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18年01月19日
第15版:周口文化/旧闻

蔡青枝的演艺人生

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陈列着蔡青枝所饰张爱姐的蜡像

1990年,蔡青枝在农村舞台上演唱

■李 郁

(上接1月12日15版)

蔡青枝很早就暗自发誓,为了爹娘她一辈子绝不离开家乡,不离开太康,她知道父母养活他们姐弟七人太不容易了,吃了太多苦,受了太多罪,她要永远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她想到了,也做到了。

由于蔡青枝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道情、豫剧兼擅,以演现代戏在全国出名的河南省豫剧三团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没接;白求恩医学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请她加盟并保证负责办工作调动手续,她拒绝了。剧团领导曾对想挖她走的外地的剧团负责人说:“她要是走了,俺太康剧团怎么办!”

1979年,太康县文工团一分为二,被分为豫剧团和道情剧团。顺理成章,蔡青枝被分到了道情剧团,并担任副团长。这又是她演艺人生中的新起点——她换下“学生服”,穿起古装,开始了传统戏剧的表演。

蔡青枝演了道情的传统剧目《王金豆借粮》中的张爱姐,后来相继演了《春草闹堂》中的李半月、《庙堂记》中的春娘、《张廷秀私访》中的春红、《雷宝同投亲》中的丫环、《田螺女》中的嫂子、《白玉楼》中的白玉楼、《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等。

1980年,蔡青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她1967年在焦裕禄墓前有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十三年过去了,十三年的努力、十三年的成长,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她都有了很大进步。不久,她担任了团里的党支部书记。

1982年,蔡青枝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入常委。

也是在这一年,河南广播电台对《王金豆借粮》一剧做了舞台录音,朱锡梅饰演王金豆,蔡青枝饰演张爱姐,王爱勤饰演嫂子。太康道情三位名家出演,该剧一时成了广播电台的热播剧目,而且常播不辍。

1991年,太康县道情剧团在洛阳演出《王金豆借粮》一剧,没有想到,一位台湾同胞看后,觉得蔡青枝唱得好、演得好,竟给蔡青枝送上一个红包。蔡青枝原物送回,表示感谢后只说了一句“俺团里不兴这”。

后来又有人请她唱堂会,她断然拒绝。她觉得这是只有在旧社会才有的事情,她认为唱堂会有损艺人的人格。

在《王金豆借粮》一剧中,蔡青枝先是演张爱姐,年纪大了改演青衣——张爱姐的嫂子。

太康道情的资深演员朱锡梅,反串演了一辈子王金豆,有不少演员先后和她配过戏。朱锡梅说:“蔡青枝是最好的‘嫂子’。”朱锡梅退休后,她的女儿饰演王金豆,蔡青枝又成了朱锡梅女儿的“嫂子”。

1992年,蔡青枝和朱锡梅被吸收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这在太康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事情。

同年,太康县道情剧团参加了文化部艺术局在山东举办的全国稀有少数剧种“天下第一团”北片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北片的十四个少数剧种中,太康道情以《王金豆借粮》一剧夺八项大奖,成为参加展演获奖项最多的戏剧,蔡青枝获优秀表演奖,县政府为她记一等功,发了六百元奖金。

随着年龄的增大,家庭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前一双儿女有双方父母帮带,可是四位老人年纪越来越大,有两位已是勉强自理。丈夫转业到县城工作后,为支持她唱戏,没少操持家务。现在他带孩子、做家务、服侍老人,实在是吃不消了。而蔡青枝自己呢,从演花旦到演青衣,标志着艺术的青春渐逝,再后来身体渐渐发福,几乎是不可控的,也给舞台上原有的优势减了分。丈夫认为她太辛苦,家里也实在需要她,就劝她不要演了,别再长年往外跑,换个能多为家庭做些事的稳定工作。

可蔡青枝太喜爱舞台了,她希望丈夫继续支持她,她想至少要演到从艺三十周年,争取在舞台上度过五十岁的生日,圆一个演艺人生的梦,到时候再回归家庭,好好陪家人。

1993年3月的一天,蔡青枝收拾好行李,准备去杞县演出时,从外面匆匆回来的丈夫递给她一个开口信封。她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任命蔡青枝同志为太康县文化局副局长……

蔡青枝一脸惊愕,潸然泪下。

当外出演职人员等到只有一个人还没来时,团长说:“别等了,出发吧,同志们,蔡青枝这次不来了,以后也不来了——但她永远是我们团里的一员……”

七、尾声

2005年,蔡青枝从太康县文化局退休。

2012年6月的一天,朱锡梅找到蔡青枝,说:“青枝啊,我老了,快走不动了。我想和王爱琴,还有你,咱仨再演一场《王金豆借粮》,一是给我们留下些影像,再者,咱们来个最后一演,也算正式告别舞台吧。”

蔡青枝激动地说:“朱老师,我演不好啊,您看我这身板儿……这样吧,朱老师,我让我的学生陪您演。”

“啥呀,你的学生演?我要想让你的学生演,就不来找你喽。我不和别人演,跟你说啊,这次别人演不了,更代替不了。”

蔡青枝几度哽咽:“朱老师,您放心,我一定演!”

太康县道情剧团团长、导演张天印闻讯,大力支持,亲自安排,全团为这次特殊的“最后一演”做了认真的准备。蔡青枝重扮花旦再演张爱姐。因王爱勤年纪大身体不好实在不能再登舞台,由五十一岁的张美荣代替演“嫂子”。

2012年8月6日,在周口市文化馆的大厅里,五十一岁的“嫂子”、六十二岁的“张爱姐”、七十三岁的“王金豆”,三个女人一台戏,共同成就了她们的舞台绝唱。

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太康县文联艺术团为宣传十八大,特邀蔡青枝参演了两个节目,《老两口学习十八大》和《一家学习十八大》。她像年轻人一样,认真背台词。坐上舞台车下乡演出,她一场不落,跑遍了全县二十三个乡镇,还有一些行政村。村民一听说当年的“春霞”来了,争相前往观看。蔡青枝的节目表演完了,艺术团的节目也表演完了,观众仍不愿散去,提出让蔡青枝再唱一段《前进路上》,或再唱一段《王金豆借粮》,每一次蔡青枝都能满足观众的要求,这样,每场演出的压轴戏都是蔡青枝的道情独唱。

太康县以曲艺戏剧表演形式宣传十八大,得到了上级的好评,从“读”十八大,到“唱”十八大,群众更易接受,宣传效果也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退休老艺人、名艺人,不图名不图利宣传十八大,受到了上级的重视,河南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媒体到太康进行专题采访,蔡青枝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名演,不辞劳苦,下乡献艺,再次成为新闻人物。

2013年秋,朱锡梅、蔡青枝饰演的王金豆、张爱姐的形象被塑成蜡像,陈列在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此后,他们一直在艺术中心的“绣房”里窃窃私语,又似在浅吟低唱,两情相依,朝朝暮暮。而作为著名的太康道情演员和传承人,朱锡梅、蔡青枝也将在这里青春永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完)

2018-01-1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4988.html 1 蔡青枝的演艺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