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18年01月24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说文解字新谭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水 shuǐ

“水”,在六书中属象形字。“水”的古文字形,一期甲骨文有两种写法,四期甲骨有两种写法,金文和篆文又有两种写法。对这六种字形,笔者曾作过认真考察,结果发现其字形从古到今变化不大,均为中间一条连贯婉转线条像水流之形,左右两旁之点像水滴。可以认定“水”字的本义是指一条弯曲而水花四溅的水流,特指河流,或为江、河、湖、泊、海、洋、泉、溪的通称。《说文·水部》:“水,准也。”“准”即平,水为趋平之物,故以“准”作为“水”的突出特征。

古代中国以五行解释世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说明古人深刻认识到水对于人类以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地球上先有水,后有生命和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刻离不开水,水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水在天地间,都处于极其崇高的地位。如果宇宙间某一个星球发现了“水”,它就可能有生物的存在,甚至有外星人的存在;若没有水,则反之。远古人类常以在水中捕捞鱼、虾、藕为生。冬天草木皆枯,无粮可食,凿开坚冰即可捕鱼果腹。浇灌农作物离不开水,整个工业同样离不开水。上天普降甘霖,万物就会欣欣向荣;大旱三年,卖儿救命、易子而食的惨剧都会发生。

孔子云:“智者乐水。”智者遇水,其乐无穷。老子曰:“上善若水。江河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上善”的智慧当如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水,貌似柔而实则强;水虽柔润却可以克刚。“上善”的智慧当如水之随机应变。禅语云:“善心如水。”水滋润万物,作用巨大,善心无边,造福世间。

水,温柔之态何等可人,汹涌如兽何其可怕。不懂得对水心存敬畏,水即会成为杀人利器。中国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对水患灾害的抗争史。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李冰修堰等等,集中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艰难;大自然倾天而降的水灾也给人类带来严峻的考验。水宜疏不宜堵,这是古人治水获得的智慧;而江海的包容平和,更给中国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古人对水的认识不仅限于文化层面,在哲学层面古人对水也有很深的理解。

前面提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实老子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水对万事万物都有好处,而它却处在低位,不争其高位,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水具有灵活的特性,他善于改变自己,随物而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比如有什么样的地形,它就按照什么样的地形走去。你拿个盆装水,它就是盆儿的形状;你拿个三角杯装水,它就是三角形的形状。它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这是智者的一种表现。而没有智慧的人,则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那么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你的人生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水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哲学启示。

水也有不好的一面,即所谓“水往低处流”,就是不求上进的意思。还有“水性杨花”,指有的女人没有定性,随波逐流,缺乏原则性,缺少坤德。我们既要认识它好的一面,去学习它;也要认识它坏的一面,以便不断地修正自我,防微杜渐,从而培养辩证观点。

在中医层面,古人对水也有很深的认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水为万化之源。”人类身体的运化全靠水。人的饮食均滋于水,而饮食又是人类生存的命脉。李时珍把水分成两大类43种:“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他甚至提到服用中药要用到屋漏水、雪水、枝叶上的露珠等各种各样的水。一般的水偏阴性,而这种没有落到地面上的水则偏阳性,使用偏阳性的水入药,功效特佳。

从汉字的角度认识“水”,能加深我们对水文化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领悟“水”,能使我们明白为人处事之道;从中医的角度了解水,能让我们养生防病。这就是水赐给我们的智慧。

中zhōng

“中”字的15种古文形体

“中”字的古文形体较多,现列出15种:

“中”字,在六书中属指事字。《说文》:“中,内也。从囗;从丨。上下通也。”

从囗,读weì,本义为范围;从丨,读gǔn,本义为上下通徹。丨,引而上行(下粗上细)读若囟(xìn);引而下行(上粗下细)读若退(tuì)。丨,是一条竖线,在不同汉字里,表达不同的意思。张舜徽《约注》:“王廷鼎说:‘丨为今棍棒字。’”可备一说。丨在“中”字里,表示上下贯通之意。

“中”字的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谓之中旗,是氏族社会的徽帜。故“中”字的本义为中心、当中。见旗在“口”之中,所以引申为左中右的中。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必先立徽帜,群众以此为中心环绕而坐,久而久之,徽帜成为中央的象征。甲骨文常在徽帜中部加具有指事意味的点,或者将徽帜的飘带省去,只留一竖,将点双勾成“囗”而成“中”,遂与今日之字形相同。“丨”处于“囗”的中间位置,使囗的两侧大小相当,左右对称,与建筑学所谓的中轴线颇为相似。

“中”由中间、中央引申为内、里,与外相对。

“中”由中间又引申为不偏不倚、中正,如《荀子·天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还由中间位置引申为中等水平,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韩非子·难势》:“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

儒家将“中庸之道”作为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境界的理论和方法。中庸之道的主要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法、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太平和合的境界。

“中”,由中间亦引申为一半。“中辍”,指半途中止。“中夕”,指半夜。“中分”,指从中间分开。“中部”,指居中部分。“中处”,指适中的处所。“中天”,指天空的中央。“中色”,指中央之色,即黄色。

“中”,指人的内心,如“悲从中来”。“中”作为河南方言,有成、行、好之意。“中”又是“中国”之简称,如“古今中外”“洋为中用”。“中”作动词用时读“zhòng”,如“看中”“射中”“中的”“高中状元”等。

2018-01-24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5680.html 1 说文解字新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