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性xìng
大篆
小篆
金文
六书通
“性”,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心生声。生、性,古为一音之转。
愚以为,此字形声兼会意。“生”除表示“性”字读音外,亦属形符表意,“性”由两个象形字“心”“生”组成,性由心生。“心”为心理、心情、心绪、心灵、性情、精神,是思想,是内在的东西;“生”为生理、生长、生成、生就、性命、物质,是行为,是外在的东西。“生”的小篆像草木破土而出发芽生长之形,喻示生物的繁衍生息。生来之本心即为“性”。“心”为内在,“生”为表现。人性有善恶,物性有刚柔,气性有阴阳。“性”是人的品质和万物的性质,又泛指一切人及物的本质。就及物而言,有性质、性能、性状、属性等;就人而言,有性格、性情、性爱、性别等。人与物有共性和个性,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性”是心理和生理的结合,性情与性命的结合,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互动。心为性之本,性为心之貌。
天地有阴阳,人类分男女,动物分雄雌。“性”又特指生物的生殖或性欲。性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基础,有了性,自然界才会生机勃勃,生生不息。饮食男女两件事,是人之本性。孙思邈《备急千金方》:“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男人没有女人与之交合,旺盛的情欲长期得不到顺遂,会导致阴阳失衡,耗损精气。女人亦如此。但纵欲也会伤及体内平衡,损害健康。男女与天地一样均有法有度。
阳yáng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六书通
“阳”字出现很早,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这个字。在从殷商甲骨文到后世隶楷阶段的漫长时期内,该字一直都是个形声字。
“阳”,繁体为“陽”,从阜、昜声。“阜”为山坡、山丘,“陽”从阜,表示“陽”字的意思与山坡、山丘有关。“昜”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示“阳”字的读音为“昜”;表意较为复杂,兹作细说。
古文字“昜”,上面是一个“日”字,“日”为太阳,为日光,为白天;下面是一个“月”字,“月”为月亮,为月光,为晚上。“昜”,上“日”下“月”,中间的“一”,为白天与晚上的分界线。“陽”从阜、从日、从一、从月,意为白天有日光,晚上有月光。
“昜”会意字。商代甲骨文和西周早期金文“昜”从日,从 。上边的“日”内或加点,或不加点。到西周中期以后则以加点为常。西周以后下部所从的“ ”逐渐加装饰笔画,先是两画,后增加为三画。到战国时期“昜”字字形结构基本稳定,一直保持到楷书阶段。纵观漫长的古文字阶段,“昜”字上面是一个“日”字,“日”为太阳,为日光,为白天。下面所加笔饰,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学勤主编的《字源》或认为“构形本意不明”,但有学者认为是晃动、弥漫字根,或表示日光照射之状。也有学者认为下面是一个“月”字。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照到高高的山冈上。《说文·阜部》:“阳,高明也。从阜昜声。”故“阳”的本义当指高处日光照得到的地方。由此看来,“陽”字又是个会意字。汉字简化后,该字从阜、从日,“会意”更是确定无疑了。故笔者认为“陽”字是形声兼会意。昜、陽的关系为古今字。甲骨文见昜、陽,未见陰和 。西周金文则昜、陽、陰俱见。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中国的山脉大都是东西走向,河流也大都是由西向东流。远古时候,日升日落、月出月落的自然现象启发了人们的方位意识。人们总是看到太阳、月亮照到南面的山坡上,所以山的南面叫做“阳”,照不到的北面叫做“阴”。《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有的山脉是南北走向,太阳升起后照射到山的东面,太阳落下时照射到山的西面。所以《尔雅》说:“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一书中也说:“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很多地名,在山之南或水之北多带“阳”字,像洛阳、汝阳、沁阳、泌阳、淮阳、安阳等。
“阳”由光明之本义引申为“太阳”,如《诗经·小雅·湛露》:“匪阳不晞。”“匪”通“非”;“晞”为晒干。这里是说不是太阳则晒不干的。由“太阳”又引申为“温暖”,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即黄莺。这里是说,春日温暖,黄莺鸣叫。
也有学者认为,“阳”字本义为太阳,其甲骨文字形左面为三个叉形,代表险峻的大山;右面上边一个日,代表太阳逐渐从山上升起,下边放着一个桌子,代表古人拜神时候用的石台。三者连在一起,说明此时的太阳已经上升到祭台的正上方,人们聚集在山下,开始祭祀祖先的神灵。由于太阳撒播光明,无物能抵,所以各种与太阳有关或者属性相近的事物,都被称为“阳”,如阴阳、阳春三月等。
“阳”与“阴”相对,这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对很重要的概念。先哲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有阳就有阴,有南就有北,有正就有反,有冷就有暖。凡是高大的、上升的、明亮的、刚强的都为“阳”,反之则为“阴”。
“阳”字的演变过程
云 yún
“云”字,甲骨文字形就像空中卷曲的云彩,故在六书中属象形字,本义为云气,由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并悬浮于空中。“云”是“雲”的本字;“雲”,是“云”的后起字,亦为“云”的繁体字。现在,有的人认为,简化字“云”,是简化繁体“雲”而成的。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借鉴甲骨文、金文的形体而用之。换句话说,简化字“云”,恰恰和古文字“云”,极其相似。
古文字“云”,也可视为会意字。“云”字上面的“二”是“上”字的古字,意为上空、天空,表示云是悬浮在天空中的云层;下面的“厶”,是表示弯曲状、盘旋往复的云雾,缭绕在天空中。
“云”字本意就是云气、云彩。但是当古人在意识形态中出现了把“云”当作“说话”的概念时,还没有造出一个能代表“说话”的“云”字,就把“云彩”的“云”字,借用为“说话”的“云”字。这样“云”字就成了假借字。假借字有一个特点,就是“借而不还”。“云”字“说话”这一含义一直到现在仍然沿用,如“不知所云”,意思是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人云亦云”“子曰诗云”中的“云”字都是表示说或说话的意思,与天空中的云气、云彩、云霞毫无关系。“云”字被借走了,那么要用表示“云彩”的“云”字,怎么办呢?古人想到,“云”是雨水蒸发成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就在“云”字上增加了一个“雨”字,表示云雨相关,这样就出现了繁体的“雲”字,以表示天空中的“云”。从此,在古代典籍中,凡出现“雲”,就是指天上的“云”;凡出现“云”就是当“说”(曰)讲。后来“雲”字又简化作“云”,和古文“云”字极其相似。
在古汉语中,“云”字除用作动词说话外,有时也用作语助词。语助词“云”的用法有三种:有用在句首的,如《诗经·邶风 ·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大意是:思念谁呢?思念西方的美人;有用在句中的,如杜甫《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有用在句末的,如《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云”有不同的颜色,有白云,有黑云,有黄云,有红云。山中的云常为白云,而苏东坡笔下写的黑云也极为生动,他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滚滚,如同翻腾的墨汁,还未把青山遮掩;而白色的雨点像乱跳的珍珠一样,纷纷落入游船。黑云白雨,形成鲜明的对比。
“云”是由很多水汽聚集而成,故“云”有盛多之意。“宾客如云”,形容客人多。“云集”极言人众之盛;“云会”指如云聚会;“云游”指僧道漫游;“云心”指闲散之心;“云髻”指女人的头发卷曲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