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18年01月30日
第07版:文化周口

探寻西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五)

追溯习阳城:故城故国的记忆

泥土店遗址, “鳌山”所在地

张显同(右)、张显领展示汉砖

东斧柯村古墓遗址

没有石碑的驮碑赑屃

许秀兰介绍清代石碑来历

夯土城墙遗址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记者 董雪丹 李伟 张猛 姬慧洋 文/图

习阳城,古地名。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有云:“颍水,又东过西华县北……县北有习阳城……又南过女阳县北……又东南过南顿县北,水从西来流注之。”现在的西华县及周边地图上,已找不到“习阳”二字。据民间流传,古时的习阳城就在今西华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黄桥乡后石羊行政村。这里,也是盘古化神升天的地方。

1. 一尊驮碑赑屃

1月11日上午,踩着尚未化尽的积雪,记者来到后石羊村。正值农闲时节,随处可见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晒暖儿聊天。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热情的乡亲带着我们来到位于村庄东北角的盘古女娲庙。“听老辈人说我们这里古时候叫習(“习”繁体字)阳城。‘習’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头,意思就是说盘古祖神在这里羽化成仙,飞升上天。”79岁的村民谢海云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据他讲,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有盘古女娲庙,仅庙里负责洒扫的和尚就有100多位。

现在的盘古女娲庙是村民自发捐建的,大殿也只是几间砖瓦房。大殿后墙上张贴着盘古女娲画像,香案上摆放着供果和香炉,香案前的地上摆放着跪垫。73岁的许秀兰是看庙人,从她家到庙里步行只需5分钟,但她都住在庙里。“俺这儿的人都敬盘古祖神和石姑娘。石姑娘就是女娲娘娘,传说她造人后被盘古接走升天,在俺这儿留下一尊石像,老百姓对着石像祈祷许愿,所以这里的人就称女娲娘娘为石姑娘了。这庙是我们自己捐钱建的,既然让我看庙,我就得看好,不定啥时候就有人来,我得招呼着。”许秀兰认真地说。

相比稍显简陋的大殿,殿前一尊颇有年头的驮碑赑屃更引人注目。这尊石赑屃破损严重,背上的碑也没了踪影,只留下深深的碑槽。

问起它的来历,谢海云手指着村南边的学校说:“这个宝贝是从那边挪过来的。听老辈人讲,原来的盘古女娲庙就在那边,庙里有宽敞的盘古大殿和其他偏殿,这赑屃原来就在大殿前的空地上,身上还驮着碑。”谢海云说,除了盘古女娲庙,古时的习阳城还有很多供奉其他神灵的寺庙,但都没有盘古女娲庙的规模大。他记事的时候,村里只剩下盘古大殿了,周围五六个村的孩子都是在大殿里上的小学。那时,大殿里还有一尊铁质盘古神像和一尊女娲石像。后来,盘古大殿也被损毁。直到几年前,村民才在大殿附近挖出了这尊驮碑赑屃。有村民向记者介绍,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曾对此赑屃进行考证,称它应该是宋元时期的文物。

2. 一段夯土城墙

除了驮碑赑屃,现在的盘古升天殿前还有两块清代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依稀能够看到“習阳集长山寨……清光绪十三年”的字样。“这块碑在几十年前就被取土造坯的村民挖了出来,因为没人知道它的价值,几十年来它一直都被当作井盖压在村西头的一口枯井上。直到近几年,我研究后石羊村村史时才发现它的价值,就赶紧找人把它立在大殿前。”后石羊村党支部原书记王涛告诉记者。

听王涛说起习阳集,一旁的村民接起话茬,你一言我一语讲了起来。“俺这里很早以前叫习阳城,再后来叫习阳集,最后才叫石羊村。听老辈人说,以前这里曾发过黄水、闹过瘟疫,村民们觉得把村名改了就能避过灾祸,于是就把习阳改成了石羊。别看俺村儿现在面积不大,原来可气派呢,现在还有原来的城墙,夯土堆成的,可高啦。”村民何富安兴奋地说。

后石羊行政村村中心偏西有一个面积不小的水坑,想要到达城墙遗址必须离开水泥路沿坑而行。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坑边的积雪还没有消融,最深的积雪没过记者的小腿肚。踏雪前行百十米后,高约3米的城墙遗址出现在记者眼前,城墙上长满了枯草和小树,在冬日的寒风中瑟瑟摇摆。这里虽然已是断壁残垣,但仍能看出它曾经的宏伟和坚固。王涛说:“据老辈人讲,原来的习阳城大得很,十分繁华,不仅有城墙,还有炮楼守卫,就像一个小国家。”

3.一片多朝古墓

后石羊村传说是盘古羽化升天的地方,其邻近的东斧柯村、西斧柯村在传说中则是盘古升天时安放开天斧的地方。因为开天斧巨大,斧子安放的时候斧头朝东,斧柄朝西,占据了原习阳城附近的大片土地,所以民间就有了“东斧头、西斧柯”的说法。“斧柯斧柯,既有斧头又有把儿。俺这儿古时候叫斧柯寨,寨中人丁兴旺,非常热闹。”82岁的张显同站在东斧柯村东侧空地上,津津有味地给记者讲着斧柯寨的传说。

东斧柯村村民用陈灵公佐证该村的历史悠久。陈灵公是东周时期陈国的国君,死后葬于此。村民的话在《西华县志》上得到了印证。据记载:“陈灵公墓:高大封土堆,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高8米。墓北约100米,有东西相对两个小土堆。相传,楚灭陈后,杀孔宁、仪行父,亦葬于此。”“我小时候经常在陈灵公墓附近玩,天气晴好时,站在墓顶可以看到商水县郝岗乡的圣寿寺塔塔顶。”张显同说。

张显同的弟弟,今年73岁的张显领插话道:“我们有位老祖宗叫张三政,明朝成化年间曾经做过监察御史,他去世后也埋在这里,有坟茔、墓碑、墓志铭为证。碑刻上写着,这里原来就叫斧柯寨,这里的人都敬仰盘古女娲,很多达官贵人都埋葬于此。”顺着张显领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片高大的土包。据介绍,这片土包下还有很多未被发掘的多个朝代的古墓,是西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确拥有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在东斧柯村村民的围墙上、鸡圈猪圈里,随处可见一些宽大的砖石,这些砖石上有孔,村民称这些砖石为汉代通砖。“俺村里有很多古墓,以前村民取土制坯建房时,挖出过许多老物件。汉砖就更多了,基本上都用来砌围墙垒厕所了。你看这个塌了一半的围墙,就是用子母砖(汉魏时期所造的锲形方砖)和通砖搭起来的。”张显同指着一处村民家的围墙说。走到跟前,张显同、张显领随手拿起两块,竟都是子母砖,砖上有一种独特的纹路。待大家看过后,老哥俩顺手就把这两块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砖扔在地上。“这东西在俺村儿太常见了,谁家院墙里都有几块。以前村里还有几家整个院墙都是用通砖砌成的。在村里,你走路的时候用脚踢一踢,说不定就能踢出一块汉砖来。”张显同笑道。

4.一座上古山包

对盘古女娲有着虔诚信仰的,习阳城一带还有个远近闻名的泥土店。泥土店现在是西华县叶埠口乡的一个村,距后石羊村只有几公里的距离。这里南依沙河,北靠颍河,有土有水,相传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

泥土店是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经考证是距今约7000年到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并出土有此年代的文物。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都能讲上一段或几段关于盘古女娲的神话传说。“女娲娘娘并不只在一处造人,她走到哪儿就会在哪儿留下人。有一天,她走到俺这儿,发现这里的土好,造出来的人更好看,她就留下了。一个一个泥人捏下来,女娲娘娘也很累,于是她就折了几枝河岸边的柳枝沾了泥巴甩起来,落在地上的大的‘泥土蛋儿’、小的‘泥土点’都化作了人,落在河里就变成了青蛙和鱼。女娲娘娘吹了口仙气,人类和青蛙、鱼就都活了下来。”77岁的吴清艺说。

除了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泥土店还流传着“女娲斩鳌足立四极”和“娃娃沟”“月牙湖”等传说。村庄向西不远的麦田里就有一座占地不小的山包叫“鳌山”,比周边土地高出近3米。据村民张荣土介绍,1988年,西华县水利局的工作人员曾到这里测量过,当时“鳌山”高达9米,后因附近窑厂取土,才导致它日渐矮小。“鳌山”旁边有一条狭长的坑沟,这就是村民口中的“娃娃沟”。“听老辈人说,被女娲斩足的鳌化作山后,中间裂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大沟,女娲在沟边用土和着附近“月牙湖”的水造人,这里就被称为‘娃娃沟’了。”张荣土说。

“俺村里人世代信仰盘古女娲,我今年已经77岁了,还患有癌症,今年可能就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年,我希望在我最后的时间里能把泥土店的历史和盘古女娲文化讲给更多的人听,希望你们能够帮我完成这个心愿。”采访快要结束时,吴清艺老人拉住记者的手,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让记者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2018-01-30 探寻西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五)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6797.html 1 追溯习阳城:故城故国的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