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国guó
大篆
小篆
甲骨文
金文
六书通
“国”,繁体为國,会意字,从囗(wei),从或。异体字“囯”,从囗,从王。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
“國”字初文为“或”,从囗,从戈。甲骨文的“或”字,没有下边一横。从囗,这个“囗”读wei(韦),就是“围”的本字,这个字很形象,就像一圈围墙。所以,在古代凡是表示周围有界限或捆缚之意的字大都从“囗”,如“囚犯”的“囚”字、“花园”的“园”字、“困难”的“困”字、“苗圃”的“圃”字、“包围”的“围”字、“羊圈”的“圈”字等等。作为“國家”的“國”字,“囗”象征古代“國”之外垣,从“戈”意为用武器保卫,以城垣护卫城邦。在古代,“国”没有固定的边界,故“国”“邦”“或”“域”本为一义,常混用,且多以“或”字代之。《说文》:“国,邦也。”《周礼》:“国为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商周之时,天子分封各路诸侯,每个诸侯都各有各自的领土,称为“邦国”或“邦域”。春秋战国时,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各据一方,皆称为“国”,故“古有万国”之言(见《荀子·富国》)。《广雅·释诂》:“都,国也。”可见,有时一个都城即为一国。到西周末年,“国”“域”“邦”等字的含义才有明显区别,“国”字用以表示领土、疆域之意。
“國”字又可视为由“囗”“戈”“口”“一”四部分组成:“囗”,表示周围疆域,意为领土完整;“戈”,代表保卫国土与主权的武器;“口”为人口;“一”为统一,完整。“囗”内“一”“口”“戈”意为,当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犯时,国内百姓都有持戈捍卫的权利和义务。“囗”内“一”“口”“戈”为“國”,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三个要素:领土、主权、人口。
“國”字“囗”内有“戈”,“戈”下“一”“口”,表明国家依靠武力而存在。武装力量是国家领土完整、百姓安居乐业的保证。
“戈”在“囗”内,突出武装。表明国家的武器力量对外防止入侵,抵御外侮;对内防止颠覆,保证国家安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囗”内有口,意为大范围内有小范围,大集体中有小自由,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囗”内有“一”,指每人、每个,包括一切个体。“戈”下有“一”“口”,寓意在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卫下,人人安居乐业;在众口一词、遵纪守法的同时,同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
简化字“国”,从囗,从玉。“玉”为美石,古人视“玉”为最有价值之“宝”,将五德比拟为“玉”,是美好和财富的象征。“囗”“玉”为“国”,寓意国家应该是国人心目中最热爱、最美好的家园:“囗”内之“玉”,象征完整无缺;“玉”为“玉玺”,象征主权;“玉”为宝藏,物华天宝;“玉”为财富,国富民强;“玉”为珍奇,传承文明;“玉”质晶莹,纯洁美丽。
异体“囯”从王。“王”是帝王、首领。古代国家之王为天子、皇帝,如今国家之王为主席、总统、总理。“囯”字从王,意为强调国家领袖之重要。领导层的素质、经验、智慧、人格,领导层驾驭全局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这就要求国家之“王”,要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庆qìng
大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六书通
“庆”字,繁体为“慶”,甲骨文写作 ,小篆写作 ,在六书中属会意字,从鹿省,从心,从夊。
“鹿”指鹿皮,是吉祥的象征物;“心”为心意;“夊”的甲骨文像脚之形,意为行走、去往。“夊”(suī)“夂(zhī)”和“止”字,本意相同,写法方向相反,皆指人脚。但“夊”字又有“以手持棒”之义。
古代有五礼,鹿皮是赴吉礼时馈赠礼物之最。“慶”的字形即表示以鹿皮代表心意,去往主人或亲朋家祝贺。“庆吊之礼”一词即比喻人与人往来当中贺喜、吊唁的礼节。此词出自《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传》:“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
“庆”,由本意庆贺引申为可庆贺的事情,指喜庆、吉庆,又引申为值得庆贺的日子。国家有“国庆”,民间有“民庆”,国庆、民庆又融为一体。从古到今,国家或君王大庆之日,对臣民百姓皆有赏赐,故“庆”又有赏赐之意。《礼记·月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重大节日,君主对百姓进行赏赐,广施恩惠,并希望他的恩惠泽被所有的国民。
宁níng
“宁”者,家中有丁也。
“宁”字,繁体为“寜”,是个形声兼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上边的“宀”代表房子;中间的“皿”代表器皿,古代器皿一般都较厚重,表示稳重、安宁的意思;下边是个“丁”字,是声符,表示“宁”字的读音。“宁”“丁”古为一音之转,即读音相同或相近。到了金文则在“皿”字上增加一个心字,仍为表意部分,“心安”则“宁静”。故“宁”的本义为宁静、安宁、稳重。作者先师朱芳圃教授在《殷周文字释丛》一书中说:“古人以心为形之主,心安则形静,故金文增心为意符。”
繁体“寜”字,是直接由小篆楷化而来。因为此字笔画繁多,书写不便,就截取上下两头,产生了新简化字“宁”。简化后仍为形声兼会意字,从“宀”,“丁”声。宁者,家中有丁也。
“宁”字的本义就是“安宁”。故柳宗元《捕蛇者说》:“虽鸡狗不得安宁焉。”这里的“宁”就是“安宁”之意。但《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里的“宁”是“难道”之意,不作“安宁”讲。这正符合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在古代还有一种“宁”字,不读níng而读zhù(注),这叫一字多音,也可写作“贮”“佇”,是贮藏、积聚之意,与“安宁”的“宁”字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字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