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18年03月07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说文解字新谭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帼guó

志zhì

大篆

小篆

金文

大篆

小篆

六书通

“巾”字与“国”字组合成“帼”(guo)字。“帼”为形声字,从巾,国声。“国”除表示“帼”的读音外,兼有表意作用。国,表示国家,国家需要防卫。“巾”“国”为“帼”,指具有保护作用的佩巾。“帼”本义为古代妇女的头巾、发饰、头饰,因是女子饰物,故“帼”借指妇女,指女中豪杰,称之曰“巾帼英雄”。“帼”还指古代妇女的丧冠。“巾帼奇才”,指女子当中的特殊人才;“巾帼丈夫”,指有男子气概的“女中君子”。

“志”,在六书中为形声字,从心,之声。古金文、小篆上部皆为“之”,表声;下部是“心”,形符表意。“之”是去往的意思,泛指一切行为的动作;“心”表示“志”字的意思与心理活动有关。《说文》:“志,意也。”“志”字的本意就是“意”,即意愿、志气、心之所向,是未曾表露出来的长远打算。《尚书·尧典》:“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语言表达内心思想的。

今体“志”,从心,士声。“士”和上文“之”都是表示“志”的读音的。“士”“之”和“志”古为一音之转,读音相同或相近。“士”“之”除表音外,皆兼表意作用。“士”是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之人的美称。志者,士之心也;有心之士必有志;有志之人事竟成。

“志”为志向,志愿。“志当从高远”,为人当有高远的志向。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借陈涉之口所说的“燕雀之志”,代表着苟安偷生的庸碌追求;“鸿鹄之志”,代表着高超远大的人生理想。

意yì

大篆

小篆

六书通

晚wǎn

大篆

小篆

六书通

“意”在六书中属会意字,从心从音。许慎《说文解字》:“从心者,察言而知意也。”从心,心有所想,行之于外。从音,“音”为声音、发音、音调;“心”为心灵、心思、心态。“心”“音”,即来自内心的声音。耳听音,心知意,用心去体察别人发出的声音,正所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古文字“音”同“言”,见《甲骨文字典》:“音,与告、舌、言实为一字。”察言而知心意。《辞源》把“意”字归入“心”部,《辞海》把“意”字归入“音”部,“心”“音”都是表达一种意思,故“意”的本义就是“意思”。“词不达意”“言不尽意”“诚心诚意”“真心实意”中的“意”字,都表示“意思”。

今体“意”,从立,从曰,从心。“立”为成立,立身处事;“曰”为说话,出口成言;“心”为内心,情发于心。处事说话,发自内心,则为之“意”。正所谓“立曰在心头”。

“意”产生于“心”,也就是心愿、心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项庄表面以舞剑助酒兴,其真实心意是乘机刺杀刘邦。“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说欧阳修的真正含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于山水的快乐之中。

“意”发自心中,“意”又引申为心中、心上。例如“我脾气不好,你别在意。”“别在意”就是别放在心上。

“心意”表现于外,就是情绪、情态、情感、神态。“春意” “秋意”“暖意”“寒意”都是从心中流露出的对某种事物的外部情态。

“意”与“义”可以组成“意义”一词,但二字又有区别。若表示“意义”“意志”“意思”“心意”时,只能用“意”不能用“义”;若表示“主义”“正义”“仗义”“名义”“含义”时,只能用“义”不能用“意”。

“晚”,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日,免声。

“日”,表示白天,与“夜”相对;“免”表示过去、停止。《玉篇》:“免,去也,止也。”“日”“免”为“晚”,意为白天已经过去,即将降临的当然是晚上。《说文》:“晚,莫也。”段玉裁注:“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是日色幽暗的意思。“莫”字的甲骨文,中间是一个“日”子,上边和下边是草丛,意为日落草中,天色幽暗不明。“莫”是“暮”的初文,“暮”是“莫”的后起字。后来“莫”字成为假借字,被借用作否定和制止的意思,世人又在“莫”字下边加个“日”子,成为今天的“暮”字,用来表示太阳落下,天色昏暗的意思。故“晚”的本义为日冥、日暮、傍晚。“晚”又指在规定的、通常的或恰当的时间以后的行为,如“大器晚成”。

“晚”,是白昼和黑夜的过渡时间,这时天空半明半暗,幽昏不明,古人观天色而知时间,故言“天色尚早”或“天色已晚”。“桑榆晚景”,意思是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时光。

“晚”由傍晚引申为夜的意思,不仅是日落前后的一段时间,而是指整个夜间。

“早”和“晚”分别是一天的两极。“早”“晚”合用,表示时间的整体性。“早晚”是一早一晚,加起来为一天,代表每天的意思。新闻单位常把所办的报纸叫做早报、午报、晚报、日报,这里的早、午、晚、日,是时间概念,但不是确指,只是指报纸的性质而已。

(未完待续)

2018-03-07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0921.html 1 说文解字新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