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的作文总是写不长,内容空洞,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没有温度,缺少色彩。究其原因,缺少细节描写。
一篇好的习作,是有画面感的,决不能忽视细节描写的作用。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四大细节描写:动作、心理、语言、神态。每一种细节,都有不同的描写技巧。针对如何进行心理描写,我设计了一节《谁是卧底》的作文指导课。
下面我结合这节作文指导课,来谈谈心理描写的技巧。写作前的准备,是要发生或者帮助孩子们回顾曾经丰富的心理活动。这节作文课,我用了一个“猜”字来设计。
一、猜信封 比想象
上课后,我拿出一个崭新的信封,让孩子们猜里面是什么?这一问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信”“邮票”“钱”“书签”“一张去旅行的车票”……
孩子们猜完之后,等着我揭晓答案。我说:“想知道信封里面是什么吗?”此刻他们心里的期待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了吧。“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玩完游戏,你就知道里面是什么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更重了,对于玩游戏的提议也非常开心。
二、玩游戏 猜卧底
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信封,简单介绍游戏规则。他们的信封里会藏着一个写着卧底的纸条,被大家猜到,就要上台接受惩罚。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信封,心里一定是扑通扑通跳吧!
等大家都拿到信封,我先让他们猜自己会不会拿到卧底?谁最有可能拿到卧底的信封?让他们把心里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看信封,悄悄看自己信封里是不是卧底。几十个孩子屏住呼吸,看信封的过程静悄悄的,只听到信封被打开的声音。
看完之后,我让他们观察班级同学们的表情,再来猜谁有可能是卧底。如果说前面的猜想靠的是想象力,这个阶段的猜想就靠着观察力。“她的脸红了……”“他趴在桌子上……”“他的手在发抖……”孩子们纷纷说道。
还没有到揭晓答案的时刻,我让他们去问问心里认为最有可能是卧底的人,问他什么问题都可以,但是不能动他的信封。孩子们一窝蜂地离开了座位,跑到“嫌疑人”跟前盘问。
盘问结束,最后,再来猜卧底是谁?孩子们的观察点有了变化,而且加上了自己的推理。“他说话结结巴巴”“他坐在座位上没有动”“他盖住了自己的信封”……孩子们纷纷指认“嫌疑人”。
到了这个环节,孩子们的好奇心已经累积到了顶点,揭晓答案,请卧底上台,卧底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呼中走上讲台,采访卧底的心理,采访台下孩子们的心理。
三、教方法 写片段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丰富的、富有层次的心理变化,如果把这个心理过程生动、有趣地写出来呢?我交给他们三种心理描写的方法:自我祈祷法、梦境幻想法、景物讲话法。
通过不同的片段解读、赏析,让学生能够分辨并学会运用这三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当堂完成片段练习。
这节课,从看到信封时的“猜”,拿到信封后的“猜”,到看完互相交流后的“猜”,每一个环节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体验好奇、体验紧张、体验放松、体验得意。游戏只是手段,会写才是目的,接下来的写法指导,才是这节课的重点。孩子们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周口五一路小学 单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