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2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周口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

■李剑文


越调

越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一是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二是越调的(慢板)与唐朝的《霓裳羽衣曲》有某些相似因素;三是《南阳府志》清朝末年增编本记载,张嘉谋(南阳人,清末河南政府参议员)对清初文人吴梅村所写的《绥寇纪略》中的一段话的批注:“盖今所传越调、南阳调者亦起地时云。”现在的“河南省越调剧团”(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始建于1949年6月,从属淮阳、开封、 商丘、周口,几经变迁,于1983年5月,由“周口地区越调剧团”荣升为“河南省越调剧团”,直属省文化厅领导。越调传统剧目多为三国戏,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七擒孟获》《尽瘁祁山》等享誉全国。已故著名越调表演大师申凤梅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大型现代戏《吵闹亲家》、新编历史剧《老子》分别获得1991年度和2008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首届及第八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第四届黄河戏剧奖特别奖。其中,越调《老子》被拍摄成戏曲电影。目前,越调继承人——表演艺术家申小梅正带领“河南省越调剧团”,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再创越调事业的新辉煌。

槐店文狮舞

槐店文狮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槐店文狮舞是在沈丘县回族群众中流传已久的传统舞蹈。它发源于汉唐时期的西域,南宋端平元年,由波斯尔沙布尔人海鼻耳随蒙古将领察罕进中原平金时传入。初时,海鼻耳的“文狮子”舞如唐诗所述:“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跻脚弹指,摇头弄目。“文狮子”舞有狮舞、麒麟舞、独角虎舞组成,在延年不断的艺术活动中既有源于古代西域乐伎舞蹈的继承,也有对中原古代民间舞蹈的吸收和接纳,显出一种特有的原生态的质朴美,寓意着民族的大融合。舞蹈动作巡山、搔痒、饮水、舔毛、观景、分娩、扒地、抖颤等,构成了舞蹈形式的生活化、简朴化。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文狮子”舞独树一帜,对它的传承和保护,完善和丰富了中国舞蹈史,并将对我国传统舞蹈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官会响锣

官会响锣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产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盛于清初。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要路过官会这个地方,当地名进士王子由,为迎接乾隆皇帝的到来,精心编排了一套大锣的演奏及表演,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扬,也颇受当地官员及老百姓的青睐,从此官会响锣就流传下来。它以锣为道具,时而打、时而舞,在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中是少见的,弥补了我国没有锣舞的空白。官会响锣曾多次参加国家、省级文艺大赛,获国家级大奖“山花奖”,引起了舞蹈界广泛关注,也为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料 。

太昊伏羲祭典

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昊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人之一,6500多年前,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他结网罟,兴渔猎,养牲畜,正姓氏,制嫁娶,画八卦,造书契,通八卦,制琴瑟,造乐曲,用文明的灯火引导人们走出了鸿蒙未启的混沌,结束了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制嫁娶”后,原来在本氏族内部近亲婚配被禁止,并规定每年仲春为男女集体择配偶的日子,这样男女青年就有了大型的聚会。随着官方的参与,聚会的主要内容演变为纪念和彰显伏羲功绩的祭拜大会。自唐朝以来,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英宗朱祁镇、清康熙帝和乾隆帝、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等都曾颁诏为伏羲陵设守陵户、修建陵庙,有的还亲临祭祀,树碑立传。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淮阳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泥狗”是淮阳泥塑的泛称。距今约6500年,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一个分支,从甘肃天水东迁,定都于宛丘(今淮阳平粮台)。伏羲在这里结网罟、作八卦…驯养牲畜,狗是最早被驯服的,为人守户、保护畜群,所以民间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现象。伏羲死后,人们用狗为伏羲守陵。先民们为纪念伏羲,为他歌功颂德,就开始捏制泥泥狗,作为祭祀“神物”, 为伏羲守陵,因此又被称为“灵狗”或“陵狗”。淮阳泥塑中不论是人、禽、兽,还是鱼,统称为狗。捏造绘制泥泥狗从古到今没有样本、书籍和图案,全凭泥塑匠人一代接一代地心记、口授、手操传承下来。用最原始的树枝或植物秸秆把白、黄、红、绿、青五彩勾划绘饰在黑色的泥泥狗坯子上,绘成千奇百怪的花纹和图案。泥泥狗分四大类,200多个品种,造型古拙、虚幻、怪异、荒诞。有的单独成型、有的连体迭肢,无奇不有。不论大小、高低、胖瘦,他们的共同点是胶泥制坯,着纯黑底色,且都能吹出“嘟嘟嘟……”的声音。1982年全国伏羲文化研讨会在淮阳召开,许多历史学家盛赞称“泥泥狗”是中国原始社会的“真图腾”“活化石”;1987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委员会在淮阳举办民间玩具研讨会,对“泥泥狗”进行专题讨论。2006年以来,淮阳白楼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文化部命名为“艺术之乡”。

太康道情

太康道情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源于远古道教的经文说唱,始于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和《太平调极论》等主要道教经典中就有道情词。太康县道情剧团成立于1957年,1992年荣获“天下第一团”称号,2012年转换为“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太康县道情的传统剧目有《张廷秀私访》 《王金豆借粮》《跪洞房》《雷宝童投亲》《珍珠塔》《双拜寿》《御河桥》《楚宫恨》《王宝钏》等,新编戏有《王钝》《富裕之后》《婚姻的驿站》等。太康道情音乐属于古代道教中的曲歌、曲牌的保留继承,在中国戏曲音乐史上,实属罕见的一支。《富裕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婚姻的驿站》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 大型古装廉政戏《王钝》荣获“河南文华大奖”。 演员刘粉霞代表河南省参加 “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给予了高度评价。2017年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被中宣部评选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先进集体”。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又名心意拳,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意六合拳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十九世纪后半叶,威震山陕、名播黄淮的买壮图大师到周口经商,先后将心意六合拳传授给袁长青、袁凤仪,从此,心意六合拳传入并落根周口。其拳路模仿世界万物的形态,由形练意,由意练形,以心之发动为意,意之所向为拳,进退迅速,刚勇猛烈,搏击性强,是我国著名的集搏击、健身、防身、养生于一体的优秀拳种。

买氏中医外治疗法

买氏中医外治疗法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发源于周口市川汇区,创始人买庭正,影响至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安徽、辽宁等地,以医术精湛、疗效独特而备受赞誉 。第六代传人买祥臣、买春华、买德运兄弟三人及第七代传承人买文华、买文轩兄弟二人将其买氏中医发展达到顶峰。它以中医外治为主,中医内治为辅,主要治疗疮疡、肿毒、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乳腺疾病、疔疮、无名肿瘤、搭背疮、腰瘘、贴骨瘤以及各种癣症等外科疾病。中药类型有丸、散、膏、丹等,配方奇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其中乳癖散结膏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它与风湿止痛保健膏被河南省卫生厅批准,行销全国。

2018-06-12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6287.html 1 周口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