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4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说文解字新谭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又yòu

又如“学”(學)、“舆”、“盥”、“兴”(興)四个字,字的上半部分的两旁,甲骨文写作“ ”,也是两个“又”字的不同字形,代表左右两手。“舆”“興”两个字的下部,小篆写“ ”,也是两个“又”字的不同字形:左边代表左手,右边代表右手,合起来代表左右两手。“舆”“興”两字的上下两部分合起来实际是两个人四只手。“舆”字上部中间是个“车”字,上下左右各有一只手抓住中间的车轮,表示四只手合力造车的场景。故“舆”字的本义即为车厢,也做车马的代称。人类社会就像一个大车厢,所谓“舆论”就是众多乘客一起发出的声浪。“興”字中间是一个“同”字,上下左右有两个人四只手,同心协力共同举起一个东西,定然能将这个东西高举起来。故“興”字本义为高举,引申为兴起、兴办、兴旺、兴盛。这是四个“又”字,也就是四只手努力的结果。“学”( 學)字上部中间有个“爻”字,表示卦爻,下边有个“子”字,代表儿子或学子,本义为老师用两只手教学子学习卦爻。“盥”字上部中间有“水”字,下部有个“皿”字代表洗漱的盆子,故“盥”字本义为两手从盆中捧水洗漱。另外,还有“典”字,甲骨文写作“ ” ,下面也是两个“又”字,代表双手,上部是个“册”字,本义为双手捧着一本书认真阅读,这本书必定是经典。“兵”字下面也是两个“又”字,代表双手,上部是个“斤”字,代表短斧状兵器,本意为双手举起兵器,谓保卫国土之士兵。“只”字的繁体为“隻”,甲骨文写作“ ” ,其上部是一只短尾鸟,下边是个“又”字即手,故“只”的本义为手上站着一只鸟,谓鸟一只也。

还有一些汉字,其甲、金、篆、隶,下边代表双手的“ ”字,到楷书出现时演变成了“廾”。例如:“开”(開)、“弄”等字,“廾”古字形为“ ” ,仍是两个“又”字演变而来,代表两只手。故“开”(開)字本义为两只手打开门栓。“弄”字上部为玉省,本义为两只手玩玉。“异”“弃”“弈”“羿”“弊”“彝”等字中都含有“又”字,因此这些字本义都与手有关。

还有一个“登”字,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与“又”字(手)有关,这里要特别说一说。“登”字甲骨文有两种形体,一种上边像两只脚踩在台阶或上马石上,本义为升。《易·明夷》:“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大意:起初升上了天,后来陷入于地。另一种形体从卄持豆,本义为进献。《吕氏春秋·仲夏》:“农乃登黍。”大意:农民便进献黍。绝大多数学者都持前一种观点。古文字学专家齐航福先生说,“登”字上边是两只脚,下边是两只手,中间是装祭品的食具,表示两手捧豆,两脚登上祭台进献。小篆废弃了从卄持豆的“登”。也有学者解释说,“登”字的上部是个“癶”(gǒng),甲骨文写作 “ ”, 为左手, 为右手,合起来是左右两手对举的样子。金文、小篆形义基本同甲文。“癶”字一般不单独使用,而只是充当部首字。凡由“癶”所组成的字都与手有关。“登”字的下部是一个豆字。“豆”字甲骨文写作“ ” ,象形字,是古代祭祀时用来装食物的器具。这种容器为瓦制,外形很像现在的高脚杯。《说文》:“豆,古食肉器也。”古籍中有“一豆油”“一豆羹”之说,是把豆字由名词作为量词来使用的,相当于量词“杯”。“豆”字作为作物名,是汉代以后出现的假借义。汉代以前豆类总称为“菽”,汉代以后“豆”字才逐渐代替“菽”字。我们认为“癶”“豆”合起来为“登”,表示左右两手相合,捧着一豆祭品,由下往上,高高举起,置于高高的祭台上。这个动态,表现出“登”的本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提高。“登高”,即由低处向高处升级的过程。

上文论及的“又”字,在六书中全部都属象形字。但是,“又”字又是一个假借字。

上古时代“又”字出现后,在人们的意念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反复”“再一次”“更进一层”的概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又一次”。可是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还未造出一个字来代表它。这时汉语中已经出现了一个代表手的“又”字(读音为“yòu”)恰和“又一次”的“又”字读音相同。古人就采取了“借音代字”的办法,把象形字的“又”字借来当“又一次”的“又”使用。这时的“又”,就成了“六书”中的“假借字”。

当“又”字被借走之后,“假借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借而不还”,直到如今“又”字还作为“又一次”的“又”讲。那么,作为“右手”讲的“又”字,用什么表示呢?古人就造出一个新字来代表当“手”的“又”。古人先是在“ ”字的上增加了一画变“ ”,显然出现了五个指头。“ ”字在向隶书、楷书转化过程中演变成了“手”字,这个演变过程文字学家把它叫做“隶变”或“楷化”。

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和发展,“手”字作为部首,在左边演变成了“ ”,代表左手。这个“左”手的“ ”字,后来又在“隶变”“楷化”过程中演变成了部首“扌”字。

在汉字发展中,以“扌”为偏旁的字亦出现许多。以《新华字典》而论,就有374个。这些汉字的字义,绝大部分仍旧与手有关。例如:“打”“扑”“扛”“扫”“担”“搅”“摘”等等。

本文从文字学的视角,对“又”字聊作如上浅论,下边再从语法修辞角度陈述数语,权作结束。“又”字作为副词,相当于“再”,如“去了又去”“看了又看”。“又”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史记·滑稽列传》:“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以来久远矣。”城中空无一人,而且贫困无力,所以来到这里已经很久远了。“又”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如“又快又好”“又打又闹”。“又”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却”,如“本该大加鼓励,却又让你受了委屈”。“又”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如“这点小事,又费得了你多大功夫?”“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如“五又三分之二”等。

“又”字演变过程

2018-06-14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6494.html 1 说文解字新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