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9日
第15版:悦读

池莉:用文字构建一座“生活”的城

新近出版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收录了池莉自己精挑细选的五部故事背景发生在汉口的中短篇小说,分别为《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汉口永远的浪漫》《生活秀》《她的城》,其中《她的城》为重新修订、并未删节的原本。池莉的小说以平民视角,真实再现了武汉的市井生活。除了林林总总的众生相,池莉笔下总会有一两个来双扬式侠女范儿的角儿,颠簸在生活的潮起潮落间,却从未被彻底击垮。

为什么读池莉

最初读池莉的理由很简单:太好读了。池莉的文字灵动活泼,叙事紧凑跌宕,让人在阅读中有代入感。这可能与她早期的学医经历相关,她不务虚不抽象,言必有物。池莉的读者不设门槛,并且很容易上瘾。有阅历的人,会发出共鸣,这不就是写不同时期的我们?入世尚浅的,会通过她的小说来模拟和描摹尚未展开却初见端倪的人生。在池莉的小说里,我看到了更开阔的现实,它隐于书后,却镌刻在记忆里。

小说结束了

故事依然继续

国内现当代文学史把池莉归类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认为她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不动声色地书写现实生活的琐碎平常,原生态地展现小市民阶级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喜欢读池莉并不是因为以上的抽象归纳,而是她真实而且恰到好处地把生活最有戏剧性的切面展现给了读者。

池莉的小说节奏紧凑,人物性格丰满、个性分明、优缺点并存,被命运卷裹,但也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努力着,企图控制命运,对未来不怀幻想却存有希望。一如《生活秀》里著名的来双扬,某种意义上而言,她是生活的强者和赢家,她比兄弟姐妹都更聪慧坚强、更懂得在这个世上如何顺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池莉笔下的人物在故事中也在故事之外存活着,如同街头速写,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不可能就此定格。小说结束了,故事依然继续。池莉的写作就像是都市生活秀中的一个恰到好处的暂停键,定格在了最有韵味、最有共鸣的某些片段,辅以快放、闪回和人物特写,所有的戏剧性一触即发又顺乎其然。这也是为何池莉作品可以打破国界赢来共鸣,并改编成各类影视和舞台剧的原因吧。

池莉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不仅写活,并且写透了上世纪90年代直至当下的普通都市人的生活。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无事生非,池莉一针见血地找准了普通人的命门。她笔下的人物是你身边路人的缩影,很可能也包括你自己,至少有比例不同的重叠。

她坚定不移地写她熟悉的对象,写她所见所感的真实。这种熟悉源于对她所在环境的洞察,对于人性的看穿,对于时代变迁的理解,对于生活的种种感慨。

有人说池莉的写作是对生活不带热情的冷眼旁观。事实上恰恰相反。池莉对生活的理解,对于人性的理解,让她似乎跳脱出生活又在平视生活,平视芸芸众生。这种努力维持的“客观笔法”,出于她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洞察。她既能看穿小市民的庸俗、自私、愚昧、浅陋,又能顾及他们的种种无奈,看到这些“病痛”的根源,避重就轻地将造就他们性格的命运展现出来。生活的无奈与不可测,会把人的天真磨尽、棱角磨平,亦会历练出《生活秀》里的来双扬、《她的城》里的蜜姐这样红尘侠女式的人物来,她们也为生活所累,却没有屈从命运。你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说,她们就是生活的赢家。其实,在生活这个秀场,没有真正的赢家,也没有唯一的主角。但不管镜头怎样呈现,此刻此时此地的主角,永远是你自己。

她要“为小人物立传”

池莉在这部集子里有一篇《她的城》,她的写作何尝不是在建构自己的城池?这座城里,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道风景都如同3D电影般立体可见。城里的人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他们在庸常生活里泥足深陷,有时又嬉笑怒骂,各得其所……乍看像一出出大戏轮番上演,继而又发现戏剧性故事背后的寻常琐碎——一切都从没跳出过生活这座城。《你以为你是谁》里英俊痴情的陆武桥不就是鄱阳街洞庭里十六号老房子里的住客?《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平凡无奇的猫子,不就是江汉路上老住户中的路人甲?

有不少人分析过池莉笔下的武汉特色、汉口风情。确实,武汉或许是池莉最熟悉和最愿意设置为小说背景的城市。这种清明上河图式的细节再造,往往逼真到教人忘却这是一部艺术作品,直接被代入其中。如池莉所说的,她要“为小人物立传”。与莫泊桑、毛姆、鲁迅等其他作者不同,对于“市井俗人”,池莉不是冷嘲热讽,戏谑调侃,而是认真乃至虔诚地以高度浓缩和精巧聚焦,放映出你所看到、正经历的,或即将看到、即将经历的生活。

(选自《新民晚报》)

2018-06-1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7516.html 1 池莉:用文字构建一座“生活”的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