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18年07月18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PDF版

说文解字新谭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汨 mì

“汨”,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冥省声。“汨”字是“水”和“日”字的合体字。这里的“日”字是“冥”字的笔形的简省,它代表“冥”字,作为声旁。许慎《说文》:“汨,从水,冥省声。”

在中国文字学里有一个术语叫“某省声”,就是表示“某”是声符,表示所释字的读音,只是笔画有所省减。例如“疫”字,从疒(ji),役省声,表示“役”是“疫”的声符(表明“疫”读音为“役”),而笔画有所省减,写作“殳” 。这里的“冥省声”,表示“冥”是“汨”的声符(表明“汨”读音为“冥”),而笔画有所省减, 取“冥”字中间部分,写作“日”。

一说“汨”为会意字,从水,从日。当代文字学家李土生先生在《土生说字》一书中即持此说。“水”指水流、河流;“日”为每天,天天。“水”“日”为“汨”,意思是说河水天天流淌,从不干涸。“汨”为水名,即汨罗江,是屈原郁愤绝望、以身殉国之处。《说文·水部》:“汨,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沉之水。”《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又西经罗县北……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投(沉)汨罗以死。”裴骃集解引应劭曰:“汨水在罗,故曰汨罗也。”南朝宋颜延之《祭屈原文》:“弭节罗潭,舣舟汨渚。”唐代大诗人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从以上引文可知,汨水是湖南省东北部的一条河,与湘水汇流后经罗县北,又叫罗水。汨水、罗水汇流合称汨罗江。汨罗江向西流经汨罗县有屈潭,屈潭又叫汨罗渊,是屈原所沉之水。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官至三闾大夫,相当于后来的左丞相,后遭奸人谗言所害,被流放江南,曾在汨罗江畔山上居住。公元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屈原闻讯感到救国无望、报国无门,郁愤绝望,遂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望日投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定居过的玉笥山上修建了屈子祠,并在屈原像前供奉着“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现在屈子祠、骚坛、屈原墓群等古迹都被完好保存。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都是用来怀念沉于汨罗江的屈原的。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急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后来,这项活动逐渐扩大到全国各地。

沁 qìn

“沁”,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心声。

“沁”从水,表明与水有关,沁为水名,指沁水。“心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沁字读音为心,沁、心古为一音之转。“表意”较为复杂。甲骨文“心”字,就像是人心脏的样子,所以“心”为象形字。从金文和小篆字形上看,“心”字中间是心脏,外部周围的一圈是心脏的包络,甲骨“心”字,生动地描摹出“心”的形态。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和感情的主宰,故“心”字的本义为心田、心思、心灵,引申为思虑、思考、思想。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所以常用“心”来代表大脑,并把与心理活动有关的活动,都用心表示。“水”“心”为“沁”,表明水质甘甜入心,或者说有水滋润心田。据此,“沁”又有渗入、渗出、侵润、透出之意。成语“沁人心脾”初指吸进芳香、凉爽的气味或饮了清凉饮料后的舒适感觉,如唐代诗人唐彦谦《咏竹》诗:“醉卧凉阴沁骨清,石床冰簟梦难成。”前句是说醉酒之后躺在阴凉之处,清凉的气息沁人身骨,使人有清爽之感。“沁人肺腑”也是个成语,是说醉人的空气渗透人的内脏,比喻舒服极了。此成语亦作“沁人心脾”。

“沁”为古水名。以“沁”作名称的河流有两条。其一为沁水,源出山西省沁源县东北绵山东谷,南流至河南省武陟县南入黄河。《说文·水部》:“沁,水。出上党羊头山,东南入河。”河,古代为黄河专指。其二为沁河,源出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紫金山,北流入滏阳河。

“沁”亦为古州名,隋置,州治在今山西省沁县。《广韵·沁韵》:“沁,州名。……因沁水以名之。”

“沁”,又为县名。在山西省中部偏南。……金为沁州治。1912年改为沁县。新中国成立后,沁县先改为沁阳县后改为沁阳市至今。

词牌名中有个《沁园春》,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了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人作词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这个填词的曲调,上下阙共140字,便于抒怀言志。1925年,毛泽东用《沁园春》这个词牌子写了以长沙为题的词,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又重新发表了咏雪为题的词,轰动了中外。

我国河流有沁水和泌水,前者在山西,后者在山东;县有沁阳和泌阳,都在河南省,字形上有无一撇关系到两河两县,不可轻心。历史上有一场败在一撇上的战争,就是由沁、泌不分造成的。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结成联盟共同反蒋,预定在河南、山西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期聚歼驻河南的蒋军。可是,由于冯的参谋拟作战命令时,将“沁阳”误写成“泌阳”,结果使冯军误入河南南部的泌阳,不仅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使阎冯联军陷入被动,并且导致了联军的失败。

汶 wèn

“汶”,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文声。

“汶”字,从“水”,表明“汶”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指河流,即汶水。《说文》:“汶,水。……从水,文声。”“文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汶”字读音为“文”。表意较为复杂。

“文”字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文”字,像一个人正面站立在大地上,胸前和背后都被刺上了很多花纹。古文字也有省去花纹形的。《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大意是说:越人不留长发,身上刺着花纹。由此可知,“文”既是一个名词,意为花纹、纹理,又是一个动词,意为刺着、刻画。故“文”字的本义为文身,表示身上刻画很多纹饰。古代以文身为美,古时许多民族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都有文身的习俗。“文”即“纹理”,到秦朝时,又用来指代文字。后来又引申为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事物,如文章、文体、文献、文采。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称为“文化”。“水”“文”为“汶”,汶即汶水,又叫大汶河。因汶水源流纵横交错如水纹,汶水又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所以汶水从“文”。于此可见“文”在“汶”字中的表意作用。

“汶”字是一个多音多义字。“汶”有四个读音。

“汶”字读wèn时,代表水名。《说文》:“汶,水。出琅邪朱虚东泰山,东入潍。”桂馥义证:“《述征记》:‘泰山郡水水皆名汶,有北汶、贏汶、柴汶、牟文,皆源别流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六·青州府》:“(安邱县汶水)《齐乘》曰:齐有三汶:入济之汶见《禹贡》,入潍之汶见《汉书》,入沂之汶见《水经》。”这三条汶水,其一是今天大汶水,又名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县北,古代本经东平县至梁山东南,流入济水。今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其二为今东汶河,源于山东省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东北入潍河。其三为本桑泉水上源之一的叟崮水的别名,宋元以来,遂并称桑泉水为汶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省蒙阴县西,东南流经县南,至沂南县南入沂河。

“汶”字读wén时,义为粘唾。《广韵·文韵》:“汶,粘唾。”又为姓。《万姓统谱·文韵》:“汶,见《姓苑》。”

“汶”字读mín时,同“岷”,山名,岷山;又水名,岷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封域》:“(岷江)《志》云:‘岷江亦曰汶江。’”

“汶”字读mén时,义为玷辱。一说通“惛”, 不明貌。《集韵·魂韵》:“汶,汶濛,玷辱也。”

还应特别提出的是“汶”字代表“大汶口文化”。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汶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大汶口文化”。秦汉年间,汶水两岸出现了发达的采矿业和先进的冶炼场所。西汉时期在汶水岸边始设莱芜县。

2018-07-18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30852.html 1 说文解字新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