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泾jīng
“泾”,繁体为“涇”,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声。
“泾”字,从水,表明“泾”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指水流、河水。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泾”字读音为(jīng);表意较为复杂。
字,繁体为“巠”。“巠”字的甲骨文,像一台古代织布机的形状。上部的两根横棍上绷撑着三条曲线,为纺织机上纵向的经线之形;下部的“工”字,是织布时撑线用的工具,它是一个象形字。郭沫若先生在其《金文丛考》(金文“巠”字同甲骨文“巠”字——笔者注)一书中说:“余意‘巠’盖‘经’之初字也。观其字形······均象织机之纵线形。”古人以南为尊,以经为先,故在纺织中,“经线”为主,“纬线”为辅。“经”亦可代称为“经纬”,指织布机之织出的经纬交织的布匹。“水” 为“泾”,意为纵横交织的河水支流。“泾”为水名,指泾水,为渭河较大支流。于此,可以看出 字在“泾”字中的表意作用。一说“巠”可视为“茎”者,指植物的枝干。“水”“巠”为“泾”,意为河水的支流。当代著名文字学家李土生先生《土生说字》一书中即持此论,是为高见。
“泾”为水名,指两条河流。其一为泾水,是渭河支流。《说文》:“泾,水。出安定泾阳开头山,东南入渭。雝州之川也。”泾水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南源出甘肃省华亭县,至平凉县境合流后,又东南流入陕西省,经长武、彬、泾阳等县,至高陵县入渭河。《书·禹贡》:“泾属渭汭。”孔传:“言治泾水入于渭。”《汉书·地理志上》:“(右扶风)芮水出西北,东入泾。”《魏书·萧宝夤传》:“泾、渭同波,薰犹共器。”唐孟郊《答昼上人止馋作》:“渭水不可浑,径流徒相侵。”其二为安徽省南部青弋江上流的泾水,又名赏溪,至泾县西,与藤溪(徽水)合,东北流为青弋江。《汉书·地理志上》:“(丹阳郡)县十七······泾。”唐颜师古注:“韦昭曰:‘泾水出芜湖。’”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宁国府》:“赏溪,在(泾)县治西。一名泾溪,县以此名。”
“泾”亦为古州名。故地在今甘肃省泾川县。泾州,春秋时秦地,始皇时置北地郡,汉属安定郡,后汉因之,魏晋亦曰安定郡,后魏改置泾州,取泾水为名。
“泾”亦为县名。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
“泾”又通“经”。《管子·轻重戊》:“道四泾之水,以商九州之高。”郭沫若等集校:“(闻)一多案:‘《地度篇》: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四泾之水,即四经水,亦即四渎也。’”又特指妇女月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高保衡等新校正引杨上善云:“痉,有本作经,妇人月经也。”
“泾”又为方言,沟渠之意。叶圣陶《一课》:“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
泥nì ní
“泥”,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尼声。
“泥”,从水,水为形符表意,表明“泥”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水、土搅和为泥,无水不能成泥。《广韵·齐韵》:“水和(huó)土也。”李鼎祚集解《易·震》时,曾引证虞翻的话说:“坤土得水为泥。”故“泥”字本义为水和(hé)土的混合物。“泥”字的这一本义,从古沿用至今。现在人们常说的泥垢、泥浆、泥泞等,都与“泥”有关。“尼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泥”字读音为“尼”;表意较为复杂,兹作细说。
“尼”字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篆书都是上、下两个人的形象。有的专家认为,其字义表示一个人欺压并坐在另一个人身上。被欺压者后来成为尼姑,“削发为尼”一词中的“尼”即指尼姑。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愚以为,这两个人的形象,一个处在上方,一个处在下方,两个人相亲相依地靠在一起。由此“尼”字可会意为相近、亲昵之义。“尼”是“昵”的本字,“昵”是“尼”的后起字。故“尼”的本义为亲近、亲昵。“水”(氵)“尼”为“泥”,意为“泥”是水和土亲近混合而成,或者说含水多的土搅和而成泥。
“泥”字,之所以从水,是因为古人造这个字时就代表两条河水的名称。其一为泾水的支流,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游马连河。《说文·水部》:“泥,水。出北地郁郅北蛮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东河及下游马连河,皆即古泥水也。”其二在湖南省,及湘水支流洣水。《汉书·地理志下》:“(长沙国茶陵县)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
“泥”,是一个常用多音多义字,至少有五音多意。其一读ní时,除代表上述两条古水名之外,还代表含水的半固体状的土,也代表像泥一样黏糊的东西,如印泥、枣泥,还指墙壁的涂料。此外还有软弱、柔弱之意。同时,“泥”还是传说中的一种海中的物名。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醉如泥》:“按,稗官小说:‘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然。’”“泥”读ní时还是一个姓氏。《广韵·齐韵》:“泥,姓。出《姓苑》。”《通志·氏族略》曰:“泥氏,《世本》云:宋大夫卑泥之后。”其二读nì,意为用泥、灰或稀泥一样的东西涂抹。《释名·释宫室》:“泥,以水沃土,使相黏近也。”《字彙·水部》:“泥,杇也。”唐代诗人王建《田家留客》:“不嫌田家破门户,蚕房新泥无风土。”专门用来泥玻璃或抹平木器上的凹处、缝隙用的东西,叫“泥子”。泥子的“泥”,现在多写作油腻的“腻”,写成“腻子”。“泥炉子”“泥窗户”的“泥”,也都是读这个音。其三读nǐ时,古有“泥泥”一词,当“草盛茂”讲。 《诗·大雅·行苇》:“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陆德明释文:“泥泥……草盛也。”“泥泥”也当“露浓貌”讲。《广雅·释训》:“泥泥,露也。”王念孙疏证:“皆露多貌也。”其四读niè,通“涅”。可作黑色颜料的矾石染成黑色的东西。司马贞索隐:“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五读nìng,古有“泥母”一词,也作“宁母”。右地名,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南。《集韵·径韵》:“泥,泥母,地名,或作宁。”《春秋·僖公七年》:“盟于宁母。”晋朝杜预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木亭。音如宁。”
当代著名文字学家李土生先生在他的文字学专著《土生说字》一书中还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解释:泥,又可视为“水”“尸”“匕”组成。“尸”为低头,表示人的行为特征;“匕”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又是用于削刺的匕首,代指工具。三者为“泥”,意为人低头用工具将水和土混合搅拌而成‘泥’。古代建筑多用泥浆,现代建筑多用水泥。和土成泥需要工具,抹泥涂墙也需要工具,故又从“匕”。李土生先生见解独到,治学专精,是汉字研究者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