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18年08月02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PDF版

说文解字新谭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沼zhǎo

“沼”,在六书中为形声字,从水,召声。从“水”,表明“沼”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水”泛指水流。“召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沼”字读音为“召”;表意较为复杂。

“召”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字形上看上面像两只手,下面是个大缸,连在一起,是说两只手在酒坛上操作或从缸中取出所酿之酒来招待客人,邀请、招待就得把客人聚集在一起,故“召”字便有“聚拢”之义。另外,“召”字又为形声字,上部的“刀”字,表示读声,下面的“口”字是形符表意,意思是从口中说出。故“召”字的本义为“呼唤”“招呼”。《说文·口部》:“召,呼也。”《说文·言部》:“呼,召也。”可见“召”与“呼”为互训字,字义相同,都是“招呼”的意思。“召”由“招呼”引申为“招致”,“招致”即含有“招来,聚拢”之意。上述两层,含义相合,“召”之本义,招呼聚拢,犹“召之即来”。“水”“召”为“沼”,聚拢水流。故“沼”之本义,就是把自然界的水流聚集在一起的“水池子”,或曰“沼泽”。《说文》:“沼,池水。”“沼”与“池”,既有相同之处,又稍有区别。相同者,皆为水聚而然;区别者,“沼”为天然的雨雪冰霜,汇聚而成;“池”通常为人工开凿。《古今韵汇举要》:“沼,圆曰池,曲曰沼。”意为形状近似圆形的叫做“池”,而有曲折圆转的叫做“沼”。“沼”为天然形成,形状多变。《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址。”毛传:“沼,池。”唐代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茅草覆盖着四周环绕的小亭,泉水汇聚成方丈大小的池沼。《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赵岐注:“沼,池也。”上述引文,表明“沼”“池”同义。此后,历代使用二字,区别甚微。

以“沼”打头的词语有“沼气”,谓池沼污泥中埋藏的植物体发酵腐烂生成的气体,也可用粪便、植物茎叶加甲烷细菌发酵制得,主要成分为甲烷,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沼泽”,指自然界水草茂密的湖泊里,水越来越浅,湖底长满苔藓类植物而形成的泥泞湿洼地带。

泽zé

“泽”,繁体为“澤”,在六书中为形声字,从水,睪声。从“水”,表明“泽”字的各种意思,大都与水有关。“睪”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泽”字读“睪”(zé);表意较为复杂。“睪”上部的“罒”作部首字时同“网”。“睪”,从“网”,从“幸”。“网”的本义是捕捉鱼鳖虾蟹用的工具;“幸”是幸运、好事。“睪”指人们用网从水中捕捉鱼鳖虾蟹以食用,这是件幸事、好事,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泽,故“泽”义为“恩泽”。再者“睪”是一种多年生香草,名曰泽兰,其花甚香,可以入药。《仪礼·既夕》:“礼茵著,用荼实绥泽焉。”郑玄注:“泽,泽兰也。”这种香草经过雨水的滋润,花朵开得更加鲜艳。故“泽”又义“滋润”。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泽”也指雨露或土壤中的水分。《管子·治国》:“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这里的“泽”字指的就是雨水。《汉书·杨雄传上》:“泽渗漓而下降。”颜师古注:“泽,雨露也。”《天工开物·乃粒·水利》:“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天不下雨,就借人力引水浇灌土地。《齐民要术·耕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其中的“泽”字就是指土壤中的水分。

“泽”从水,又指水聚汇处,也指水草丛杂之地,人们称之为“湿地”或“沼泽”。《释名·释地》:“下而有水曰泽。”《风俗通·山泽》:“水草交错,名之为泽。”引文中的“泽”,即指湿地、沼泽,这是水草杂生之地。

“泽”还指津液、唾液或汗水。《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泽,液也。”《素问·疏五过论》:“身体复行,令泽不息。”王冰注:“身体虽已复旧而行,且令津液不为滋息也。何者?精气耗减也。泽者,液也。”叶圣陶小说《小铜匠》:“谁知他学铜匠倒有点近情!今天到这里来作工,几扇门窗上就留着他的手泽了。”“手泽”,即指手上的汗水。在现代汉语中,人们通常用“泽”字表示金属、珠玉上发出的光亮、光泽。

注zhù

“注”,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主声。明代以后出现一个异形字,写作註。故“注”是“註”的初文,“註”是“注”的后起字。现在又把註简化为“注”,恢复了原来的字形。所以,过去的“註册”“註明”“备註”等,现在均写作“注册”“注明”“备注”等。

“注”从水,主声。“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透明液体;“主”即标声又表意。标声,表示“注”的读音为“主”;表意,主为作主、做主。“水”“主”为“注”意为以水作主,就是说水发挥了滋润万物的主导作用。而滋润万物之水主要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雨水,故“注”的本义为倾泻、浇灌、灌入、灌注。《说文·水部》:“注,灌也。”

“注”的异体字“註”,也为形声字,从言,主声。“言”,即语言;“主”,即主要、主导、主动作主、做主。“言”“主”为“註”,即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註解”也可理解为作解释。“註”又为用语言做记录,使其广泛传播,故“註”有记载、登记的意思。“註”字后统一写作“注”。“注册”就是登记于册,记载备案。“注册商标”就是已经登记备案的合法的专用商标,他人不得假冒。如果取消已经登记过的事项,叫“注销”。

“注”本义为“灌入”,就是把水灌入器皿或其他物体之中。医疗中的打针,叫“注射”,是把药水通过注射器压入人体内。油田往油层灌水用的井,叫“注水井”。有一种水泵,学名就叫做“注水器”。“大雨如注”形容雨下得很大,雨水像是往下灌似的,或者说大雨下得像瓢泼似的,虽然有些夸张却生动地表达了“注”的本意。

“注”由“灌入”引申为“流入”。《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意思是:丰水向东流去,全是大禹治水的功绩。

流入到哪里,就是向哪里集中,故“注”又引申为集中到某一点、某一方面。多指精神或力量的集中,如“注意”一词,就是把精神和力量集中到某一点上。“注意安全”就是把精力集中到安全这一问题上;“注目”就是把目光集中到某一点上。成语“引人注目”就是引起人们的注意,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件事情上。

“注”还专指用文字给书中的文句作解释,就是“注解”“注释”的“注”。如汉代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由段玉裁给作解释,书名叫《说文解字注》,如果再给带注解的经典作注释叫做“疏”。宋代人把古代经书的注本、疏本合为一编,合称“注疏”,如《诗经注疏》《十三经注疏》。用符号标明文字的读音叫“注音”。如果读书时在书眉上写一些批语和注释这样的文字叫做“批注”;补充说明或解释正文的文字叫做“附注”;在文稿上或书籍中贴上或夹上纸条,写出可供参考的资料这种做法叫做“签注”;集合前人关于某部书的注释,或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进行注释叫做“集注”;注释和解释注释的文字合称“注疏”;在表格上为附加必要的注解说明而专门设置的一栏叫做“备注”。“铁板注脚”是指最具权威、不可动摇的注解。

2018-08-02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33808.html 1 说文解字新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