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猛 文/图
近日,从西华县城向南,沿着乡间小道,记者一行来到迟营乡喜岗村,见到了喜俊喜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王军珲。
早就听说,王军珲脑子活,观念新,干事业有思路,深入采访后,记者认为他名不虚传。上世纪90年代,高中毕业的王军珲在上海一家饲料企业从事销售工作。发展业务的同时,他对养殖行业有了深入了解,2006年便返乡建起生猪养殖场。这几年,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容易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为此,他调整经营方向,建起了循环发展的喜俊喜家庭农场。
2015年,王军珲流转260亩土地,开启了喜俊喜家庭农场生态循环发展之路。他淘汰了影响环境的生猪养殖项目,转而把家禽养殖、黑小麦种植和红叶石楠等经济型观景种植融入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坚持农、牧、林一体化生态发展理念,让家禽回归自然。
目前,喜俊喜家庭农场子品牌大喜岗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微型产业链。因为鸡、鸭、鹅等家禽在林下生态放养畜禽实验基地可以自由活动,所以这些自然生长的禽类产出来的蛋产品营养价值远高于养殖场的产品,而且口感更好。黑小麦种植基地种植的黑小麦,则用来酿造黑小麦酒,生产黑小麦面粉和黑小麦挂面。目前,该农场已形成循环系统,即林下畜禽粪便分解为有机肥,有机肥改善土壤环境,供应景观林木吸收养分。
历时3年的发展,王军珲在挫折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他先后成立了大喜岗酒、大喜岗黑小麦种植基地、有机肥研发基地、娲农生态产业研发基地、绿化林木与经济作物相结合实验基地、林下生态放养畜禽实验基地以及黑小麦石磨工坊,打造出了大喜岗黑小麦酒、大喜岗土鸡蛋、大喜岗黑小麦面粉等一系列明星产品。2017年2月,大喜岗系列酒荣获西华县城隍庙会暨首届名优特产品展销会金奖。
创业成功的王军珲一直心系村里的贫困群众。农场黑小麦和苗木种植、林下养殖、磨面、酿酒等工作都需要工人,为此,王军珲便优先安排周边贫困群众进入农场工作。喜俊喜家庭农场目前已安排长期务工贫困群众8人,时令性用工最多的时候,安排贫困群众30余人。长期在农场务工的贫困群众胡大娟、高梅、陈牛铺等,每月可领到1800余元工资。2017年7月,在河南日报社举行的扶贫驻村“随手拍”网上投票活动中,喜俊喜家庭农场助力脱贫攻坚的图片点击量过万,荣获三等奖。今年5月,喜俊喜家庭农场的产业扶贫模式被河南卫视新农村频道重点报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