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在全市上下营造以良好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的社会氛围,市纪委、市文明办、市妇联共同组织开展了周口市“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和感人家庭故事。活动共征集作品192件,“优秀家规家训格言”“最美家风家训故事”“好家风好家训书画作品”三大类分别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10名。现本报开设“‘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获奖作品展”专栏,对部分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展示,以飨读者。希望各地各部门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文明家庭建设,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助力我市“五城联创”和“六村共建”工作深入开展,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周口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黎明即起,强身健体。
崇文尚武,自强不息。
尊老爱幼,知书明理。
勤俭持家,和睦邻里。
修身齐家,见贤思齐。
从善如流,诚信仁义。
教育子女,身行第一。
读书学习,惜时如金。
志存高远,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踏实做事,清白做人。
热爱祖国,造福人民。
(姚四海 周口市汽车运输集团总公司)
诗书继世 崇德尚贤
每当听到隔壁二年级学生读书读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时,我便想起老家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字。那是父亲三十多年前写的,当时精心装裱过,现在已经发黄发旧,边框也有些残破,至今还挂在老家正屋的墙壁上。
父亲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小毕业生,曾到包头钢铁厂工作过两年。后来周口地区建设黄泛区农场,他便回来成家立业,建设家乡。高小毕业,在当时已算是高文凭的知识分子了。凭着这个身份,父亲先是做老师,后当会计,再后来分配到修配厂担任党支部书记。
父亲是那个年代典型的知识分子,作风正派、不苟言笑、心思细密、谈吐有度。业余时间从不跟其他工人一样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总是独自泡一壶龙井,坐在一把旧藤椅上一边喝茶、一边看书。这个情景在我心里留存很久,以至于一想起多年前的父亲,总是这个镜头,像一幅老照片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我们兄妹多,经济条件困难,衣食都不充裕。可父亲隔不久便买几本书回来,落了母亲很多埋怨。书柜里排满了密密麻麻的书,四大名著、《四库全书》、《说文解字》,还有难得一见的外国名著。最初这些书锁在柜子里用布挡着,不准任何人窥探。等到我们姊妹几个都到了读书年龄,父亲便拿出来唐诗宋词教我们读。为了激发我们读书的积极性,父亲想了不少办法,比赛认字、比赛背诗、比赛讲故事,谁赢了便拿出花花绿绿的糖果奖励。那个时代,糖果对小孩子来说,可是抵挡不住的诱惑。
父亲自己有学问受人尊敬,也希望我们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所以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家庭作业他亲自逐一检查,倘若有遗漏,会加倍责罚我们。老师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亲却丝毫不马虎、不放松。在父亲的教导下,我们几个都爱读书,学习成绩不错,作文尤好。父亲在家庭开支上减了又减,省吃俭用,却给我们订阅了《小学生学习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故事会》等,引得街坊四邻瞠目结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家出了两个大学生,方圆十里传为美谈。父亲为此骄傲多年,走起路来腰板挺得很直,从此对学问更加重视了。
我们都成家后,只有弟弟一家留在家里跟父母一起生活。父亲自告奋勇,当仁不让地接管了侄女的教育重任。侄女三岁便会背几十首古诗,六岁差不多能把《三字经》《百家姓》背全,小学三年级写作文能把《论语》里的句子信手拈来、灵活运用,成为公认的“小神童”,这都得益于父亲的教诲。
父亲爱读书,更崇尚读书人的气节。他为人刚正不阿,耿直倔强,敢说真话。年轻时他曾遭到排挤,被下放到车间当普通工人多年,但他仍不改初衷。在品质德行方面,他对我们的要求也更为严苛,教育我们不偷不拿,不说脏话、粗话,真心待人,诚信做人,与人为善,决不允许我们姊妹几个欺瞒哄骗、言行不一。有一次淘气的弟弟跟小伙伴一起溜到别人果园里偷了几个苹果,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把弟弟的手心都打烂了。不久父亲买了上好的宣纸,写下了“诗书继世,崇德尚贤”八个大字,裱好了挂在墙上,说是当我们的传家宝,时刻提醒我们端正品格、谨言慎行。我们也把它当成座右铭,躬身践行,享用一生。
老屋翻修了几次,旧家具倒腾了几遍,那一柜旧书和这幅字却一直留着。它们好像一棵大树深厚粗壮的根脉,支撑着这个家几十年的风雨变迁,岿然不动。
父亲去世后,我们把他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摆放在“诗书继世 崇德尚贤”这幅字的下面。我想,如果父亲地下有知,一定非常满意这个位置,因为这是安放灵魂最好的地方。
(张月峰 周口市六一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