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18年08月06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PDF版

太清宫里话老聃

■邹文生

太清宫位于周口市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旧名厉乡曲仁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王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增建“紫极宫”和“太清楼”,改老子庙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并在汉代“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于太清宫北一里)。开元三十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改名紫极宫为“太清宫”,还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此时的太清宫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为前宫,洞霄宫称为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间隔一小河,河上有桥;河之名“金水”,桥之名“会仙”。

鹿邑太清宫是一处包括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大型遗址群。它时代早,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6年在太清宫以北的后宫(洞霄宫)遗址发掘出唐宋等时期的建筑基址,出土了宋金时期的回廊、中门、西配殿、后寝殿等重要基址和大批建筑构件。出土的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著名的有“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清高碑”,宋真宗三御碑“先天太后之赞”,元“圣旨碑”“执照碑”等。1997年,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及“老学”专家,云集于鹿邑,共同研讨这次挖掘的成果。他们一致认定:发掘出土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这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这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已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1986年鹿邑太清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间协会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调查和论证,于2012年2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暨授牌仪式,正式命名河南省鹿邑县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并建立了“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老子(公元前604年~公元前439?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其故里苦县也因之而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及鹿邑县。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和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撰写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其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均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曾说过“老子是国际的”。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到老子及道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李约瑟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他是20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20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老子所著《道德经》及其“无为而治”的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道德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欧洲从19世纪初就开始对《道德经》的研究,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已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出版。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夏日炎炎,正是闭门读书的好时节。

先说说正史中对于老聃的记载吧!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写道: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引文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中这段话的大意是: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还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史记》中这段话引发的关于老子生卒年的问题,在学界至今还是一个空白。尤其是道教和民间对老子赋予了神话色彩,造成了老子生平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一个“谜”,少数学者因深陷迷雾而质疑老子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翻检旧书,颇有所获。

我依据相关史料推定:老聃生于周定王三年(公元前604),卒于周考王二年(公元前439),享年一百六十五岁。老聃之所以长寿的确如司马迁所言“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先说说老聃的出生,我取《北山录》说。老子生于公元前604年,即春秋周定王姬瑜三年。他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北山录·圣人生第二》载:“老氏生于定王。”(宋)慧宝注:“老子,周定王三年……生于楚国陈郡赖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也。”

《北山录》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颇具影响的文献典籍,著者释神清为唐代著名的义学高僧。《北山录校注》是《北山录》的注释本,由富世平先生校注,对全书做了翔实的注释,准确地解决了古籍本身一系列疑难问题,裨益阅读。(上面引文见中华书局2014年5月第1版第62页)

按照此说,可知老聃大孔子53岁。我想,孔子之所以数次向老子“问礼”,其原因有二。其一,老子作为周朝收藏室之史,对历史了解很多;其二,老子高寿,他亲身经历了孔子之前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事件。

关于老子的卒年,综合《庄子》《史记》及《鹿邑县志》等书,并参考民间关于老子圣迹的传说,推定他卒于公元前439年,即战国周考王姬嵬二年。理由如下:

《庄子·天运》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前面说过,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大孔子53岁。由此可知,孔子51岁“南之沛见老聃”时,老子已104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中明确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

关于《史记》所说“或言二百余岁”这句话,请大家注意“或”字,它表明的是“不肯定”之意。平常人也有活一百多岁的,老子修道养寿,活一百六十余岁也在常理之中。综合《鹿邑县志》及民间关于老子圣迹的传说,我推定他生于公元前604年,卒于公元前439年。直言之,老聃生于春秋时代周定王姬瑜三年,卒于战国时代周考王姬嵬二年,享年165岁。

前面说过,晚年的老聃见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国兴起,战乱不止,于是就去西域远游。经过函谷关时,关长尹喜仰慕老子的智慧,求之教诲,老聃著《道德经》后出关西去。

老聃西去后到了哪里?无人所知。民间传说,老子西游来到了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他未皈依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闻讯后,前往驿站向东方的圣人老子求道。乔达摩·悉达多得到老子“点化”后,很快就悟道成佛了。

我国历史上到“西天取经”的圣贤最有名的是唐玄奘。唐玄奘(公元600年~公元664年)俗姓陈,名祎。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许多疑问,于是决定到天竺(印度)求访佛经,参验真理。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仅29岁的玄奘法师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经兰州,到凉州(今武威)及敦煌,独自一人冒险穿越大戈壁,历尽艰难险阻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资助下,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统北道行进,终于到达天竺(印度),访问了慕名已久、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唐玄奘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国境。他精通佛学全部经典,即经、律、论三种经藏,获得了“三藏法师”之称号。归国后,他专心翻译带回的佛经,前后共译出75部,1,335卷。唐玄奘归国后创立了法相宗佛教学派,培养了一批著名弟子。他按照唐太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这是一部记录当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珍贵典籍。唐玄奘取经历尽艰险。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动着后人,根据他取经的故事写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但是,比唐玄奘“西天取经(游学)”更早的还有两批人。其中东晋高僧法显是我国古代前往“天竺留学第一人”!

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高僧法显前往天竺(印度),他在那里留学21年,回国时带回并翻译佛经6部24卷。法显法师比唐玄奘西天取经早两个多世纪。

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晋恭帝元熙二年 公元420年),高僧昙无竭一行25人,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25人中,有12人坠崖而亡,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昙无竭一行比唐玄奘西天取经早209年。

东晋高僧法显和北燕高僧昙无竭等人“西天取经”的壮举,尤其是关于唐玄奘“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鬓添白发,减损韶华,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的神话故事,传颂千古,令人拍案叫绝!

运笔至此,我突然奇想,民间关于“老子西游到了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后,前往驿站向东方的圣人老子求道。乔达摩·悉达多得到老子‘点化’后,很快就悟道成佛了”的民间故事,要是真的那该多好啊!要知道,战国时代的圣人老聃到“西天传经”,要比高僧法显、昙无竭和唐玄奘等人“西天取经”早一千多年啊!尤其是“取经”和“传经”,虽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电视剧《西游记》86版插曲中所唱的那样:

又一条征程,正摆在脚下。

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要把这真理妙谛播天下,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

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

2018-08-06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34067.html 1 太清宫里话老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