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沟gōu
“沟”字,繁体字为“溝”,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冓声。从水,形符表意,表明“溝”与水或水的流动有关;冓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沟”字读音为“冓”。“冓”字在“溝”中的会意作用比较复杂。“冓”字的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马如森、吴苏仪、刘兴隆等先生认为,字形像二鱼相遇之形,是“遘”字的初文;李土生、左安民等先生根据《说文》:“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认为“冓”字材木乘架之形,是“构”字的初文。愚以为两说俱佳,皆能成立。无论“遘”字或“构”字都有相互交错的意思。后世由“冓”字组成的字词,如“交媾”“婚媾”“购买”“觏遇”等词汇中的“媾”“购”“觏”字皆有相交之意。《说文解字》:“溝,水渎,广四尺,深四尺,从水,冓声。”水渎是田间水道。《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故“溝”的本义为田间水道。因水道纵横交错,相互连通,故“溝”中有“冓”,材木乘架水上,交通方便自如。
“溝”字也可视为由“水”“井”“再”三个部分组成。田地多为“井”字形,古代称为“井田”,水道绕田而建,亦呈“井”字;溝同时又是田间界限,其位置用途相对稳定。“再”义为重复、依旧表示“溝”年年存在,重复使用。
“溝”简化为沟,从水,勾声。“勾”为“勾连”,言水道勾连相通之势。“勾”又义弯曲,“沟”则为水与水相互环绕、弯曲连接之状。“勾”亦为逗留、停留之意。“水”“勾”为“沟”,把水停留在长久的水道之中。古代对水沟的深度、宽度都有明确的规定。渠也是田间水道,灌溉用的叫做渠,排水用的叫做沟;或者大的叫做渠,小的叫做沟。现在,“沟”不仅指田间水道,也指一般的水道,如阳沟、小河沟。类似水道的浅槽也叫沟,如交通沟、车辙沟。
“沟壑”是指山沟。“不忘沟壑”意思是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哪怕抛尸山沟,形容为正义而死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战国策·赵策》写触詟拜见赵太后,请托太后照顾自己的小儿子。触詟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填沟壑”是指死后填入山沟,是对自己不怕死的谦卑说法。
“沟通”,本来指开沟使两水相通的意思,后来也指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相通。
“鸿沟”是古代的运河,公元前360年即战国魏惠王十年在黄河与莆田湖之间开挖,从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中间经开封北,连接黄淮平原上的主要河道,形成了水道网络,主要功用就是灌溉农田。《史记·项羽本纪》:“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古汴水支流的鸿沟,成了楚汉的分界线。后来这个故事化成了一个成语“判若鸿沟”或曰“画若鸿沟”,“判”或“画”都是区分划分的意思,比喻界限分明,像楚汉界沟一样清楚。
在古代,“沟”还是护城河的代称。护城河是以人力在城池四周挖壕沟,然后引河注水而形成的人工屏障。“沟”也引申指人工挖掘的战壕。
“代沟”指两代人之间的由于生活习惯、观念、意识、情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
治zhì
“治”,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台声。
“治”从水,水字为形符表意,表示“治”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治”指两条古水名。其一即今山东半岛大沽河与支流小沽河。《说文·水部》:“治,水。出东莱曲城阳立山,南入海。”段玉裁注:“今治水名小沽河,自掖县马鞍山南流至平度州东南,与出登州府黄县之大沽河合流。迳即墨,至胶州之麻湾口入海。”《汉书·地理志上》:“东莱郡……县十七……曲成……阳丘山,治水所出,南至沂入海。”其二在山东省境,沂河的支流,源出蒙阴县西冠石山,东南流经费县,至临沂注入沂河。这里要特别说明两点:一是作为这两条古水的名称“治”,读音为chí;二是这两条古水名印证了“治”字从水的渊源关系。换句话说,“治”本指水名,所以从“水”。不过由于读音的演变,今天的“治”(zhì)与古代的“治”(chí)读音已经不一样了。
“治”,“台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治”字的读音为“台”。“治”“台”,古为一音之转。也就是说,这两个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今天“台”与“治”的读音已经很不相同了。“治”字本读做“chí”,前面说过,“治(chí)水”是我国古代两条河的名称,后来演变为治(zhì),其意也演变为治水、治理。“台”字在“治”中的表意作用较为复杂。当代著名文字学家李土生先生《土生说字》一书中指出“台”可视为“怡”的省字,“怡”为喜悦、快乐之意。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也说:“台,从怡者,怡有愉快义,水得到治理令人愉快。本义是治理水,泛指治理、管理。”水是古今之患,历朝历代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水”“台”为“治”,意为对水灾进行治理使人们得到平安、快乐。故“治”本义指治理水患,引申为管理、处理、整治、修治,又引申为对国家的治理和统治。治理国家就需要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应用。
“治”是一个多音多义字。除前面说到的音、义之外,“治”读yí时,还代表另外一条古水名。治(yí)水的上游就是现在山西省、河北省境内的桑干河和永定河。下游后淤,河道迁徙无定,故有无定河之称。清朝筑“永定大堤”以固河槽,改名永定河,治水故道在永定河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一·封域》:“桑干河,源出山西马邑县西北十五里洪涛山,亦名累头山,灅水出焉,即桑干河上游也。《汉志》注谓之治水……至武清县小直沽达于海。”今永定河至天津汇入海河,至塘沽入海。
“治”又通“辞”(cí),义为讼辞、言辞。《周礼·天官·小宰》:“听其治讼。”《小司徒》云:“‘听其辞讼’,辞讼即治讼也。”郭沫若等集校《管子·宙合》曰:“‘治’读为辞,断句。下文‘察于一治’‘博为之治’‘无妄之治’,均以‘治’为言辞之辞。”
“治”,又为姓。《通志·氏族略五》:“治氏,平声。见何承天《纂要》。”又见《明史·王肇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