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18年08月10日
第15版:小憩驿站 PDF版

相寻不遇亦无妨

——聊聊古诗词里的“不遇”

■常全欣

1100多年前的一天,唐代诗人贾岛拜访一位隐者。事不凑巧,“寻隐者不遇”,于是作诗一首:“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成为如今流传最广的一首“不遇”诗。徜徉在古诗词里的我,不觉对这些“不遇”诗产生了兴趣,索性随着古人,开启一次“不遇”之旅。

访人不遇留言题诗,是唐宋文人的一种习惯。在一片片深山野林,在一座座佛寺道观,在一处处穷乡僻壤,文人们寻访旧友,煮茶谈天,学禅问道,兴起闲游,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不遇”诗。古人的“不遇”,一方面,是受通讯条件的限制。古人的通讯方式,最发达的也就是书信,拜访朋友是否得见,只能“拼人品”了,哪像如今,电话、短信、微信,甚至位置共享、实时定位,让“不想见”都成为一种奢望。另一方面,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田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至于遇与不遇,大可不必在意。正如白居易所作《晚出寻人不遇》:“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而被访的人,都有哪些?一有隐者。唐宋时期,隐逸风气兴盛,一些远离朝政、淡泊名利的高洁之士,或隐居山林,或潜心向佛。而文人们也喜欢与他们结交,寻隐访逸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种时尚。青年时期的李白,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拜访道士不遇,写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还有白居易的《寻郭道士不遇》、姚合的《寻僧不遇》、高骈的《访隐者不遇》、许浑的《与张道士同访李隐君不遇》等。二有友人。好友许久不见,自然要去看看。“维舟登野岸,因访故人居”(唐·李中《再到山阳寻故人不遇二首》),“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唐·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从流传至今的大部分“不遇”诗来看,隐居的道士、僧人,作者的朋友,是“不遇”的主要对象。

寻人不遇,诗人不会立马返程。他们干什么?

有的开始欣赏周边的风景。岑参隐居终南山,访友人不遇,写了一首《高冠谷口招郑鄠》:“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不见朋友,书斋空空,便开始观赏美景:傍晚的雨刚刚停,花儿显得更美了,水潭边的树木高高矗立,在春云中倍感暖意。门前的小路少有人迹,只有成群的鹿儿在快乐地玩耍……读到这里,俨然看到一幅山水画。庄翱《寻幽居不遇》:“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朋友住的地方,落花满径、清泉淙淙、鸟语声声,使自己也对幽居生活越发向往了。“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青林依古塔,虚馆静柴扉”(唐·戴叔伦《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人不遇》)……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还有的在耐心地等待。但等待大有不同。像《高冠谷口招郑鄠》的岑参,赏过美景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在氤氲的雾霭中恭候友人归来。李白则是“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靠着几株古松,犯起愁来。还有远眺的,“相寻未相见,危阁望沧波”(唐·齐己《访自牧上人不遇》),还有看夕阳的,“门前不见归轩至,城上愁看落日斜”(唐·钱起《访李卿不遇》),打发孤寂无聊的时间。

还有的看看被访者的生活起居。院子里,“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唐·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棋于松底留残局,鹤向潭边退数翎”(唐·刘得仁《山中寻道人不遇》)。屋里呢?唐代许浑《寻周炼师不遇留赠》:“夜棋全局在,春酒半壶空。”明代诗人吴兆的《访沈逸人不遇》,与前诗意境相近:“枕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

相对于静心观景、耐心等待的行为来说,等不到友人破门而入的,极为鲜见。唐朝诗人李益,“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看到朋友家院子里的一片竹林,就想进院游览,于是,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工具,要进门观景。友情之深,可窥一斑。

观景也好,等待也好,察看起居也好,怀旧也好,其实他们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有的失望、遗憾。有李白的“愁倚两三松”,有高骈的“惆怅仙翁何处云,满庭红杏碧桃开”(《访隐者不遇》)。有的孤独、寂寞。“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唐·皎然《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神仙不可见,寂寞返蓬山”(魏知古《玄元观寻李先生不遇》)。有的相思更甚。“几度相思不相见,春风何处有佳期”(武元衡《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还有的因为恋起美景,心情没有变得糟糕,反而更加优哉游哉了。姚合《寻僧不遇》:“入门愁自散,不假见僧翁。”见与不见又如何呢,眼前山高云深,风景这么美好,着实令人陶醉。丘为更是洒脱,“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寻西山隐者不遇》),兴致尽了就下山,何必一定要等人回来呢。如此潇洒超脱,优雅从容,访友而意不在友,满足了佳趣雅兴,就够了。

这些“不遇”之诗,有的留给被访者的家人、童仆或者邻居,有时就题在墙上、门上,就成为题壁诗。有的写在岩壁上,“留诗在岩壁,明日更相寻”(宋·翁卷《南涧寻韩仲止不遇》),“从头石上留名去,独向南峰问老师”(唐·王建《寻李山人不遇》)。有的准备写在柿叶上,“坐久思题字,翻怜柿叶稀”(唐·戴叔伦《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人不遇》)。有的准备写在芭蕉叶上,“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唐·窦巩《寻道者所隐不遇》)。至于是否真的写在树叶上,或是诗趣,或是意境所需,则不必当真了。

访人不遇,终要返程。夕阳西下,天近黄昏,“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唐·李咸用《访友人不遇》)。眼看离寻访之地越来越远,心中还是不甘。北宋诗人方惟深,拜访王安石不遇,临走的时候,明知没有希望,仍然情不自禁地频频回首,良久凝望,“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谒荆公不遇》),柳花纷飞,城头春旗飘扬,落日余晖,夜色将临,这次见不到荆公了,失落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还有乐观的。唐代杜荀鹤《访道者不遇》就说得我们心头一热:“他日此相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亲,再约吧。”

2018-08-10 ——聊聊古诗词里的“不遇”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34563.html 1 相寻不遇亦无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