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 薛振喜 李扬 □统筹 陈永团 郑锴
王子冰,太康人,2003年入伍,2006年入党,毕业于湖北襄樊军事经济学院,四级军士长军衔,现为新疆阿勒泰军分区士官。入伍以来,王子冰先后辗转南北疆,曾戍守“西北第一哨”白哈巴边防连、“蚊虫王国”北湾边防连等。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后,他足迹行至新疆40余个边防哨所,在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媒体发表作品1000余篇50余万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记者 陈永团 文/图
带着梦想 寻找诗与远方
不论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慷慨激昂,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苍茫,古往今来,边塞诗人的行吟总让人对边关产生无限遐想与向往。
2003年,我市太康籍小伙子王子冰听闻征召的有新疆方向兵员,他放弃学医的人生规划,带着梦想,踏上北上的列车,去边关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
进疆的路是漫长的,一路汽车转火车再乘飞机,行程3000多公里后,喀什噶尔荒凉的戈壁滩迎接着他的到来。眼前的情景与想象中格格不入,边关的“风花雪月”荡然无存。虽然有点失望,但军营中铁般的纪律、火样的热情迅速转移了他的目光,他迅速调整心态,积极投入到新兵训练中。
新兵下连后,他跟随连队辗转南疆、北疆驻训,在烈日灼晒中开垦荒地、风雪围困中抢险救灾,渐渐读懂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意义所在。
凭借自己的努力,2005年,王子冰考上了湖北襄樊军事经济学院。毕业后,他放弃留校机会,再次选择回到边防部队,成为新疆阿勒泰军分区教导队一名司务长。
戍守边关 感悟军人情怀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子冰调到额尔齐斯河畔的北湾边防连工作,这里是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之一,夏季有4个月的蚊虫肆虐期,据专家统计,最盛时每立方米的蚊虫达1700余只。当时的防蚊条件十分简陋,官兵巡逻时只能披着雨衣防蚊,一趟下来浑身被汗水浸透。恶劣的自然环境丝毫没有打消王子冰的守防热情,他利用闲暇时间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蚊共舞的激昂青春,使他渐渐打开了另一片天地,反映官兵戍边精神、守防风采的作品开始见诸报端。
2009年,他来到素有“西北第一哨”的白哈巴边防连工作。那时候公路还没通到哨所,一年中大雪封山达半年之久,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上不来,除了完成日常的执勤和训练任务,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成了常态,不通水、不通常明电,通讯信号也时断时续,寂寞成了守防日子里的最大对手。
白哈巴边防连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冬季积雪常达1米多深,乘马巡逻成了家常便饭。每次巡逻3天到5天,翻山越岭、凿冰穿林,还要时刻提防着深山熊、狼等野兽袭击,几乎每名官兵都有着自己的生死经历。一次巡逻乘马渡河时,因为背着相机、摄像机等器材,没拽紧马缰绳,王子冰被掀落马背,险些被湍急的界河水冲走。
第一次抵达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的一号界碑时,王子冰在帐篷里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后来,这篇《封存在无人区的精神“地标”》被《解放军报》大篇幅刊登,引来多方关注。
在守防的日子里,王子冰还围绕边关军人创作了军旅小说《边风吹动》《那仁花开》和军旅诗歌集《蘸雪边塞》,深情讴歌了边防军人的无私奉献。对于他来说,把爱好和职业相结合,是最幸福的事儿。
以雪为墨 记录戍边故事
因有写作特长,2011年起,王子冰调到部队宣传部门工作,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走访防区的边防哨所,从全军封山期最长的“雪海孤岛”到冬季最低气温-50℃的“冰窟哨所”,从海拔4800米的“云端国门”到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西陲第一哨”,每到一处,都会被官兵忠诚守防的故事所感动,他笔下一个个富有深情、饱含温度的新闻也频频登上军内外各大报刊,他成为官兵口中小有名气的“士兵作家”“兵记者”。
重回“蚊虫王国”北湾边防连时,他采写的稿件被媒体刊发后,引来浙江一位“灭蚊大王”的注意,这位从事灭蚊器材发明革新多年的企业家深受感动,来到连队实地考察后义务为官兵捐赠了40套灭蚊器材;在阿黑吐拜克边防连采拍的军事纪录片《大漠深处的足迹》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一名内蒙的书画家寄来信件,义务为每名官兵画一幅肖像;在白哈巴边防连采访拍摄的军马饲养员的故事《祖国交给我一条边防线》,被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转播,让官兵戍边守防的故事传入万家,让更多人了解了边关。
“边关有多苦,边关军人就有多可爱。”王子冰笔下的边关是有温度的边关,描绘更多的是官兵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对于入伍时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他来说,每字每句都倾注着心血。有时候为了完成采写,他走进不通电、不通路、不通信号的哨所一住就是好几天;走上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哨所,一边吸氧一边写稿;走进蚊虫肆虐的“蚊子窝”被叮得浑身是包……把戍边军人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关心边防,是他最大的追求。
军旅有涯,人生无憾。对于从军15年的王子冰来说,当初揣着梦想走向边关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军旅岁月里,他把自己的梦想植入了边关军营的沃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为一茬茬的戍边人留下了戍边故事的真实记录,也为自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军旅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