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津jīn
“津”,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聿声。
“津”,从水,表明津字的意思与江河湖泊有关。“聿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津字读音为聿(jīn)。津、聿古为一音之转。表意较为复杂,兹作细说。
“聿”,是个会意字,《说文·水部》写作“聿”,“聿”字的甲骨文,左边是一条笔直的竖线,代表一支笔,右边一个三叉的形状,代表人的右手,左下方的“彡”代表笔的羽毛,笔上装着羽毛,表示是好笔的意思。连在一起整个字形表示人的右手握着笔在书写文字的情形。故“聿”字的本义为毛笔。“聿”就是“笔”的本字。笔,在先秦时期,名称并不统一。秦代以后,古人在“聿”字的上部,加上一个竹子头,表示毛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才出现了今天的繁体笔字。这时,“聿”字作为笔的用法被弃,只作为语助词使用。“聿”字的读音也演变为yù。“水”“聿”为“津”,“津”为渡口。《说文·水部》:“津,水渡也。从水聿声。舟淮,古文津,从舟,从淮。”卲瑛群经正字:“今经典作津。”
现今的“津”字,从水,从聿,有专家视为会意字。水,指渡口之水;“聿”,指毛笔。用毛笔写字时,先要蘸墨于砚,后要行文于纸,就像渡口是船舶靠岸停息之所,既是出水航行之起点,又是远航归来之终点,故在“津”字中以“聿”喻之。《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好不经之举,开拔奇之津。”胡三省注:“津,江河济渡之要,故以为喻。”陈毅《送沈张诸君赴延安》:“万里长征不计程,指津自有北辰星。”
“津”,从“水”,表明与水有关;从“隹”,隹(zhuī)是短尾鸟的统称;从“舟”,舟为舟船、船舶。舟行水中如鸟飞天空,鸟需借树木栖息,舟需靠渡头转渡。金文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津”字作为渡口的功能特征。
我们还可以从许慎对津字的解释中悟出两点:一是“水渡”可以作为名词用,即指“渡口”;二是“水渡”也可以作为动词用,即为“渡河”或“渡江”。《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何晏集解引郑玄注:“津,济渡处。”这里的“津”,显然作名词用,指渡头。《水经注·河水五》:“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这里的“津”,作动词用,引申为运送。《水经注·河水二》:“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 ,而世士罕有津达者。”这里“津”显然作动词“到”讲。
“津”本义为渡口,指出入航行水口或靠岸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问津”,指打探路情,询问渡津;“指点迷津”,指点破谜团;“津梁”,指渡口桥梁;“津人”,指摆渡船夫;“津途”,指到达目的的途径;“津涯”,指河水岸边;“津吏”,指掌管桥梁及渡口的官吏;“津要”,指险冲要害;“津鼓”,指以鼓声为号令,指挥动止进退;“津门”,本指在渡口设的关门,后来成为天津市的别称。
“津”为古地名,约在今湖北省枝江县境内。《左传·庄公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杜预注:“津,楚地,或曰江陵县有津乡。”
“津”为峡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津”为唐代州名,在今四川省境内。
“津”为市名,是天津市的简称。
“津”为星次名,即“汉津”,在斗、箕之间,古人认为这里是天河的津渡。
“津市”,镇名,在湖南省澧(lǐ)县东。
洛luò
“洛”,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各声。
“洛”从水,表明与水有关,指水流、水域、水名。“各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洛”字读音为“各”。洛、各,古为一音之转。表意较为复杂。“各”是个会意字,那么它在“洛”字中起什么表意作用呢?甲骨文的“各”字,上面是“攵”(zhi)为“止”的镜像反转,表示一个人的一只脚趾朝下的脚,有倒行归返之义;下面是个“口”字,代表门口,象征古人之居所,表示人从外面回来,一只脚踏进了家门口,故“各”之本义为到来、回来。愚以为人之居所,各有所归,故后来“各”之本义消失,出现“每个”“各个”之义。“水”“各”为“洛”,表示各个水流汇聚而成“洛”水。所以“洛”之本义为洛水、洛河。《说文》:“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谓。从水,各声。”
以“洛”为水名者有四条河流,其一为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流经志丹、洛川、蒲城等县,至大荔县南三河口入渭河。除上述许慎在《说文》中有释之外,《汉书·地理志》《周礼·夏官》等古代典籍皆有详细记载。《诗·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毛传:“洛,宗周溉浸水也。”其二为古洛水,约在今甘肃省境内。清朝王筠《说文句读·水部》:“洛,一曰洛出北地归德北夷中,入河。”这里的“河”字,专指黄河,与上文谈及的北洛河,截然两水。其三为洛河,本作“雒”(luò)河。《汉书》作“雒”。清王筠《说文句读补正》:“许君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所本者皆文古《禹贡》《尔雅》也。今本皆作‘洛’,盖后人改之。”其四为雒水,今四川省沱江诸源之一。《文选·郭璞<江赋>》:“聿经始于洛沫,拢万川乎巴梁。”李善注:“《汉书·地理志》广汉郡雒县有漳山,雒水所出,入湔(jiān)。雒与洛通。”
“洛”,亦指地名,为洛阳之简称。洛阳以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又通“络”,连络。“洛诵”即“络诵”,也作“雒诵”。《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成玄英疏:“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王先谦集解:“成云罗洛诵之,案谓连络诵之,犹言反复读之也。洛、络同音借字。”
“洛”又为姓。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铎韵》:“洛,后魏有宦官洛济,又南凉后军洛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