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第10版:晚晴 PDF版

改革春风进我家

81岁的张祥喜老人在看书 王俊祥 摄

■张祥喜 口述 王俊祥 整理

我生于1938年,家住西华县李大庄乡张柿园村。1978年冬,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吹到了祖国各地,吹开了全国人民沉郁的心。由此,全国人民撸袖子、挽裤腿,遵照党中央的改革步骤一直干了40年,干出了强大、干出了富裕、干出了巨变。

大集体时期,社员出勤不出力,干活一窝蜂,生产效率低下,一天的工资仅有1毛上下,劳苦一年所得无几。那时我家7口人,我和妻子算两个劳力,每年夏季人均分小麦80至100斤,秋季红薯晒干,分1500斤左右,大豆分几十斤,每年还要交缺粮款130至150元。吃饭是红薯“挂帅”,经常吃红薯吃出胃酸胃疼。五六百斤麦子不可常吃,只用在年节包饺子、妇女过月子、家人生病这些方面。赖饭充饥,破衣挡寒。布证限制又缺钱,衣服破袖烂领屡见不鲜。添件新衣舍不得穿,留着外出探亲用,有时还被相亲的人借走。孩子们穿衣是上打下,弟穿哥衣、妹戴姐帽,衣服不是肥胖不得体,就是又瘦又小,捉襟见肘。

一家这样,家家如此,彼此无人嘲笑。我们一家三代7口人挤在3间草房里,墙体透风,房顶漏水,每年夏季必修。修房用的麦秸还要向大队长求情,队长多给多用、少给少用,够不够用也要修缮,马马虎虎且顾眼前。

后来,我受聘当上了沙河护堤员,每天巡查30里的河堤,往返要跑60里路。因工作需要,我家卖了一头猪,用6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自行车是那时的先进交通工具,有车代表家里富,所以除我骑外,不是被相亲的人借走,便是被探新亲的人借走。

改革开放先从农村开始,分田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乐了。各家各户除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外,富余劳力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还可以经商,搞农产品加工、养殖、餐饮等。我家分了7亩半责任田,经常参加劳动生产的只有妻子一人,地多劳力少,无力开展其他行业。

我遵照邓小平“读书学习是求知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导,一边种好地,一边让子女求学读书,走固农兴学这条路。种地缺农具,我家就一辆架子车、两把镰刀、两把铲子,收庄稼靠一镰一镰地割、一车一车地拉。

为提高工效,我采取来回载,下田拉积肥、回家拉庄稼,为了抢农时,总是没明没黑地干。亲友劝我们说:“你那闺女十六七了不叫帮你干活,小闺女家上个啥学?”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俩都坚持让孩子上学读书。科学种田是我种地的法宝,种责任田的头一年打了5000斤小麦,麦囤几乎占了一间房子。老母亲在一旁高兴地咧着嘴笑,4个儿女绕麦囤一圈还接不住手。儿子问我:“爸,还不吃白馍吗?”我说:“就是让你们好好吃的。”几个孩子一听,高兴地喊着:“嗬,吃白馍了……”随后雀跃着跑出门去。

我家粮食单产年年都是全村首位,粮食年年出售。坚持固农,我年逾80还没舍地。改革开放40年,国变家变人也变,国家强盛,民康物阜,人人都活在幸福之中。

现在的人穿衣讲新颖、讲款式、讲品质,旧衣不去新衣来,衣多为患;餐饮档次提高,白面吃烦了,肉吃腻了,喝牛奶。我家现有两幢小洋楼,房屋漏雨修缮的时代在15年前就已销声匿迹了。做饭用的天然气,方便是水冲厕所……家有2辆自行车、3辆电动车、1辆上海大众轿车。现在是“村南村北徒步行,近路走动骑铁龙,三十二十坐电动,远行外出不买票,小车一开进省城”。

由于我坚持走求智兴学的道路,我的子孙两代5个人已有两人接受高等教育,一人受过中等教育。3个儿女,一个是军队干部,一个是地方干部,另一个是国家职工,孙子高校今年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国家越来越强大,农民越来越富裕,真的可以醉一回了。

2018-10-26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43261.html 1 改革春风进我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