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5日,陈州城(淮阳)的城门在日军飞机、坦克的轰炸下大开,陈州城沦陷了,如黑夜般的八年里陈州老街坊们惶惑、苟且偷生。对这样的日子的描写,曾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读到过,老舍用他深厚的文笔刻画了当时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成为半个世纪前中国历史的—个缩影。虽然老舍先生并没有用十分激烈的言辞批判日本人及汉奸,但在幽默、诙谐的语言背后,难掩其内心的愤怒和悲凉:“亡了国的人既没有地方安置身体,也没有地方安置自己的心……一个亡了国的人去安慰另一个亡了国的人,等于屠场中的两头牛相对哀鸣。”
同是被日军欺凌的日子,80年前陈州城那一段肝肠欲断的日子是怎么过的?那时的老陈州是什么样的状态,又有什么样的悲欢故事? 淮阳籍本土作家、淮阳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钱良营把他默默笔耕十多个春秋的力作——长篇小说《老街坊》(刊发于《莽原》2018年第六期,单行本将由河南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奉献给了读者。
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攻打陈州城的消息像环城湖的潮水一波一波地涌动,而桂公馆的四少爷桂继骆,全然不顾日军打过来的紧张情势,上演了一出陈州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荒唐戏——跪在和府门前向和府三小姐和月贞求婚。这近乎无赖的求婚方式让老街坊们笑掉了大牙。
小说《老街坊》以日本即将攻占豫东重镇陈州城时上演的一幕荒唐戏开篇,以抗战大时代为背景,演绎了陈州城和、桂两大家族两代人的悲欢离合。残酷的战争、炽热的爱情、生离死别中的情感纠葛、错综复杂的家族矛盾和是非曲直的伦理道德等多元素的主旨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线。“以和为贵”这个传统而朴素的道德哲理成为贯穿全书的灵魂,使人性在血与火的冶炼中复苏和升华,命运在欲望和追求中沉浮或陨落,理想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绽放异彩!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通俗而明快的语言,塑造了和舒铭、赵星、和月贞、和月美等一大批生动逼真、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勾勒出陈州城市井百态和风土人情的一幕幕画面。心灵与肉体的搏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阴谋与良知的反省,彰显了中国平民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不甘做亡国奴、奋起反抗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本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和平的热爱和期盼,昭示了一个家族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主题。
《莽原》杂志在“好看长篇”中重点推介《老街坊》:一个乡镇总有一两个大户,大户人家是小户人家的偶像,接受着小户人家的尊崇和敬仰,自然也要接受小户人家的咀嚼和挑剔。尤其涉及家国大事、伦理道德,老街坊的每一寸目光,都是一把裁量的尺子。如果谁敢超越乡村道德的规矩,老街坊的唾沫如钉,就会把他钉到村史的耻辱柱上。所以,面对日本人的残暴,作为大户的和家与桂家,可以委曲求全,甚至可以忍恨屈膝,但心中一直装着老街坊们,须臾不敢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小镇人!
“文学是慢的历史,而作家就是这些历史的亲历或记录者。”《老街坊》这部小说让我时不时回味这句话。而这慢的历史与人的相遇终归是需要机缘的。《老街坊》与钱良营的机缘来自于一封从祖国大西北寄来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这封看似寻常的读者邮件,让钱良营与这段充满战争血腥的历史不期而遇,成了淮阳沦陷时的历史讲述者,这也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老街坊》这部厚重作品。
时光回溯到十多年前,时任淮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淮阳龙湖报主编的钱良营收到一封来自新疆的自称叫和生的读者来信,说他父亲是日本人,叫中岛东雄,中国曾用名叫宋庆恒,1940年至1945年间曾在河南省淮阳县经商,开了一间名为“东明洋行”的铺子。他说父亲若健在的话,年龄应在85岁左右。他的母亲和荣已于1951年去世,外祖父叫和林多,也于1959年去世,外祖母和张氏1993年去世。他本人出生在淮阳县城成达街,由外祖父、外祖母抚养成人,后流落到新疆,2004年退休。他恳请钱良营通过淮阳的《龙湖报》帮助寻找他的父亲,以圆他风烛残年的思父之梦……
这封信牵动了钱良营的思绪,他看到一双热切的眼睛,看到了淹没在自己所居住的古城里那些鲜活的故事。他思绪翻飞:60多年过去了,那位中国名字叫宋庆恒的人还在吗?那条叫成达街的旧街又在哪里?
很长时间里,寻找那些消失的记忆,成为钱良营的一种冲动。在这种激情下,他用了三年时间走遍了淮阳县城的大街小巷,拜访了许多80岁以上的老人,与他们一起回忆当年的旧事,刨根问底有价值的线索。凡是有牵连的人和事,他都要详细地询问和记录。那些热情的老街坊们,在讲述那些遥远的故事时,也给他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他看到了60多年前在古城上演的一幕幕历史话剧!
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后,钱良营又用两年多的时间,查阅了大量与那个时代相关的历史资料,翻阅了地方县志、党史等历史文献。资料搜集完了,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创作。他暗暗下决心, 一定要让埋藏在地层深处的一块块岩石重见天日,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挖掘出来,并讲述给后人。
陈州多故事,也不乏讲故事的高手。最早因讲陈州故事出名的是孙方友、墨白兄弟作家,他们以陈州或颍河镇为地标写下了不少陈州故事。近些年,陈州文化的地岩不断被触碰,讲故事的高手也如地浆般喷涌,钱良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熟悉他的读者都知道,近些年,钱良营已讲了不少陈州故事,地域特色明显的是长篇小说《包公下陈州》,戏剧剧本《卧治清风》,电影剧本《太昊陵》,中短篇小说《银白莲》、《檀木匣子》、《古玉》等。以他的乡村生活经历为主的故事也很多,大多是撷取生活或人生中的一段故事,现已结集在《金龙湾》和《会走的湖》、《陈州故事》等集子中。而这部正在付梓的《老街坊》堪称大部头作品,说它大部头,是因为从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到作品杀青,钱良营用了10年时间。他是一位严谨的作者,这部《老街坊》他已十易其稿,经过反复推敲、修改,从初稿的55万字,压缩到40万字,个中艰辛很难书写。
《老街坊》是发生在陈州城的故事,而陈州城是中国众多城市的一个缩影。作者通过这个缩影,把这部小说写成了一部追忆中华民族血与火的抗战史诗,写成了一个讲述平民百姓和与善的暖心故事,写成了一幅描绘痴情男女爱与恨的凄美画卷,写成了一曲讴歌血沃中原情与仇的悲壮雄歌!
在作品的后记里,钱良营深情地写道:“寻找生父,对于和先生,也许只是要寻找一段记忆,一种亲情,一种慰藉和一种思念,而对于我,是要寻找一些埋没的故事,一种生活的沧桑,一段逝去的岁月,一部值得铭记的历史书……于是,我又用五年多时间,把那段记忆,那段历史,那些鲜为人知的鲜活故事记录下来,以告慰那些死者的灵魂以及还健在的老街坊们!”
对钱良营来说,《老街坊》这部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的长篇小说,是他创作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标志着他的创作日渐走向成熟。作者用他的辛勤努力,为周口文学领域的百花园增添了一部厚重之作。这也是2018年度周口文坛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