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鸿昌
贾鲁河是扶沟人民的母亲河,她用乳汁般的流水滋润着桐丘大地,令这片热土五谷丰登、遍地绿茵。她是八十万扶沟儿女幸福生活的源泉,我爱她,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作为一名游子,客走他乡,享受的是幸福,捞起的是回忆。说起回忆,那就是和贾鲁河的深厚感情。1950年前后,我在扶沟县城何氏私立小学读书,时值盛夏,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校领导组织全校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到县北关城墙外的贾鲁河里洗澡游泳。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贾鲁河水是天然的黄土地的颜色,就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水的颜色一样。河宽百米,汹涌澎湃,但老师只许我们在河边浅水区玩水嬉戏。贾鲁河水冲去了夏日的暑热,也增添了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向往之情。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母亲河里接受她的洗礼和爱抚。
那时的贾鲁河只是从桐丘大地上穿越而过的一道洪流,直到1957年前后,扶沟人民才猛然觉醒,脚下无言的贾鲁河水原本是可令庄稼丰收、白杨参天、花红柳绿、瓜果飘香的天赐甘露。于是全县掀起了大兴水利的高潮,挖河修渠、建闸筑坝、围塘打堰。在全县大办水利的高潮中,最让扶沟人民引以为荣的水工建设标志性建筑,当属县城北关外拦腰截断贾鲁河而修建的集拦河调水、行人跑车为一体的两用百米大闸桥。勤劳智慧的扶沟人民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这座桥。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百米长桥仍完好无损,巍然屹立。这不能不说是扶沟人民创造的一个奇迹。还有大桥西端为纪念大桥落成而建立的碑亭,那上面有扶沟人民的骄子书法家刘成之挥动他如椽之笔留下的墨宝,也成了桐丘古城的另一道风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碑亭上那震撼人心的标语口号,是扶沟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崇高的道德风范和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大闸桥建成之后,滔滔奔流的贾鲁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顺着早已建成的河渠坑塘,涌流到桐丘大地的万顷良田、集镇村庄,就是县城内的明渠暗涵、排灌管网里也可听闻贾鲁河的潺潺水声。从此,贾鲁河,我心中的母亲河,以她博大的胸怀和万般深情,为近百万扶沟儿女孕育着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明天。这是百年贾鲁河历史上最光辉最自豪的岁月。
然而,母亲河也有过她的悲伤。曾几何时,她失去了美丽的容颜,河水由黄变黑,由黑变臭,种地的农民不再用它灌田,河边没有了垂钓者的身影,浣洗衣衫的姑娘媳妇更是避之不及。在人们心中,贾鲁河成了一条臭水沟。这是百年贾鲁河一段最黑暗的时光。然而,这是母亲河的错吗?不是,这是母亲河养育下的儿女们的错。直到此刻,扶沟人民才又一次猛然觉醒。听党话跟党走的扶沟儿女,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大张旗鼓保卫母亲河的行动:关停污染源,禁止排放、丢弃、倾倒任何损害河流生态环境的污水杂物,沿河流域种树种草种花,加高堤坝、建设防护栏隔离带。与此同时,扶沟县委和县政府制定法规纪律为污染贾鲁河水的违法行为设置红线,任何人不得触碰。这样经过十数年的努力,贾鲁河,我的母亲河才又恢复她昔日的面貌,重现她当年的风采。
我的家乡扶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这里土地肥沃地域辽阔,尤其那倍加眷恋这片土地的贾鲁河水,是发展农业、造福家乡人民的可靠保障。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号召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而努力。
面对这千载难逢之机,勤劳智慧的家乡父老,必将展开一场乡村振兴、共建美丽扶沟的群众运动。与此同时,贾鲁河的治理步伐也会进一步加快。我畅想着不久后的一天,扶沟大地处处呈现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新农村新气象。经过治理的贾鲁河,也定是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岸柳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