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华
笛声悠扬而起,如同天上人间的喧哗化作一片绚烂的织锦、一幅无声灵动的彩图、一曲清新而玄妙的音乐,清亮而悠远,清新而优雅,婉转而悠扬。笛声缥缈如云,幽幽绕身,让人陶醉,让人兴奋,更能催人奋进。
作者出版文集以《笛声悠扬》文章命名,其意是希望文集中的内容能给读者带来欢喜和收获。作者提倡人们要热爱生活,要执着于事业,开辟人生的新天地。《笛声悠扬》文后,作者引用“书痴文必工,艺痴技必良”的名言,并提出:“要奏出人生优美之曲,取得丰满的成果,就要痴迷于事业,专注于岗位,用激情和活力,用心、用情、用毅力、用韧劲,去奋进,去拼搏,才能成就事业,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光明!”
在认识作者以前,就在《河南日报》看到过报道作者牛腾明的文章,题目是《我姓牛,我爱牛,我当牛》。读后,我就想起了北宋诗人孔平仲的一首《禾熟》诗:“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还有南宋民族英雄李纲的一首《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耕犁千亩,不惜力尽筋疲;为饱众生,愿捐羸病之躯。这就是值得讴歌赞颂的黄牛精神。
广袤的中国大地,是牛辛勤耕耘的战场。无论是深山幽谷,还是平原旷野,到处印满牛坚实有力的足迹。牛貌不惊人,平平常常,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它不苛求什么工作条件,只需要一条弯曲的木杠,横在裸露的肩头,就能够拉起木犁,把不毛之地变成良田,就能够荷起重载,把满车货物运向四方。我每次从牛身边经过,看到它总是气吁吁、汗淋淋的,但又总是抖擞精神,拼力向前,一种崇高的敬意便从我心中油然而生。
作者也正是拥有牛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不同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业绩。我真正了解作者,是在淮阳县委宣传部抽调他任《龙湖报》编辑的时候。他说:“作为一个编辑,欲胜任工作,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练就深厚的文字功力,熟悉各种编辑业务,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懂得多门知识的‘杂家’。”
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编辑工作,他把学习当作自我提高的途径。他吝啬分分秒秒,痴心在知识的田园里耕耘。他把阅读报纸作为丰富编辑知识、学习业务和练好内功的必修课。在阅读其他刊物时,凡是有与采编内容和业务学习相关的文章、资料,就毫不犹豫地剪下来。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日复一日的积累,使他从阅读中吸取了营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采写知识,提高了新闻敏锐性,很快就适应了编辑工作,且尽最大努力做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版面。
2000年,为改变全县计生宣传工作的后进局面,在计生部门强烈要求下,他又投身于计生宣传工作。凭着他的实干精神和业务能力,是年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186篇,并有22篇文章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市好新闻奖。
他退居二线后,不肯休息,还是凭着那股劲、那种不输的精神,每年在新闻媒体发表文章300多篇,撰写公文材料、调查报告、典型经验材料100多万字。在编纂《淮阳县志》(1988年~2008年)时,他负责财政、税务、金融、统计、审计、人口与计划生育、陈姓等卷章。2013年7月,他又投身于《淮阳财政志》编纂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140多万字的初稿。
这次出版《笛声悠扬》文集,共入编文章496篇,分为十个章目。每个章目都有它特殊的分量,都具有一种罕见的深度思考。
他写文学作品,写景点景色时,都坚持身临其境,认真细致观察,找感觉,找特色,找准切入点。每写一个段落,都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但讲究引人入胜,更讲究用词得当,结构严谨,而且入情入理,引人深思。他写杂文、小品文、言论和故事新编时,都是针砭时弊,直面人生,构思精巧,文笔灵动,熔哲理与形象于一炉,寓文学性和知识性于其中,让读者不仅从文中得到思想上、艺术上的启迪,而且还可触摸到社会变革的神经,感受到改革开放时代世态人情的脉搏。他写现场新闻,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他用自己娴熟驾驭文字的功力,抓住事物的本质,准确判断,做到了观点、角度、语言有新意,所写的事实是新动态、新经验、新情况,具有新的价值,并注重抓住新闻的特点、精华、本质,写深写透,让读者去感知新闻事实,从中受到启迪。
作者不但对文学写作勤奋刻苦,对诗词的执着和虔诚,也是令人敬佩的。作者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爱憎分明,丰富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让他的思想和情感裹挟着纷飞的意象而起,翔舞于历史和时代的天空,写出不少的精彩诗篇。
通读作者的文集,使我想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主张。何为“气”?一是指写作主体的内在气质,指人的精神、意志产生力量的表现特征;二是指作品内容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气势。用这里所说的“气质”和“气势”来评价作者的文集,是很可以说明我的感受的。先说“气质”。作者受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他的笔常常主动伸进敏感的领域,用杂文、小品文的笔法,或褒或贬,观点鲜明,匡正时弊,这些文章都有强大的震撼力。他的文章都言之有物,持之有故,富有哲理和思辨色彩,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再说“气势”,主要指艺术性和作品的审美情趣。作者笔下的文字,简洁、明快、生动、幽默,其句子结构简单,词汇丰富,句式多变。他还擅长排比对偶,常常使用骈文的“四六”形式。正因为如此,作品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有“四多”:引号多,分号多,问号多,叹号多。使得语言、句子具有表现性、形象化、节奏感和音韵美。
书中的文章大都是写淮阳的人文景点及发展变化,赞颂发生在淮阳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物和事件。作者把对家乡的那一份爱,都倾注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作者搞新闻工作数十年,以新闻视角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自然对生活有一种深切的感悟。他写新闻,是为了向外界展示和推销淮阳,他写文学作品,也是为了向外界展示和推销淮阳。作品是以生活环境为依托,以浓郁的人文情怀为基调,在静静地体悟淮阳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着这块大地的另一种生命情态,审视人们对淮阳的文化定位。于是他就不惜笔墨,写出那么多的淮阳的景物,以展现出淮阳的丰厚与深邃、激烈和凝重的人文气息。
有人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作者笔端流出来的是他的情感之浆,作者正是凭着这份情感之浆,把那些看似平常的故事、景点,写得有趣有色,呼之欲出,把人物的喜怒哀乐,令人信服地刻画出来;也正是凭着这份情感之浆,使自己的文章让人开窍,给人以豁亮感、振奋感、正义感和张扬感,让人看了有所求,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获;也正是凭着这份情感之浆,使《笛声悠扬》全书内容妙趣横生,让读者不得不评论,不得不赞叹!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