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学英语
1971年5月的一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工作的陈效良接到调令,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军事科学院院长叶剑英首长办公室工作。他回忆说:“第一次谈话时间不长,简单明了,叶帅给我布置了任务。他说:‘除了研究国际形势,我还要每天学一点英语,过去学了点,但时间长了,词汇忘了不少,现在你来当teacher(老师),帮我补补课,我们了解和研究国际形势用得着英语这个工具。’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叶帅的英语底子很扎实,他会见外宾时,交谈中有时能用英语来进行交流。由于叶帅的英语基础较好,所以学英语并不是从‘ABC’学起,而是强调阅读,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因此,叶帅学英语时,我跟随叶帅一起阅读,不用讲发音,也不用讲语法,只是在他遇有生疏的单词或短语时,提醒一下就行。”
汤斌:巡抚任上仅购一套《二十一史》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河南睢县人,是清初著名的廉吏。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钦点汤斌出任江苏巡抚。江苏乃富庶之地,赋税总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百姓苦不堪言,尤其前任余国柱勾结贪官污吏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汤斌上任以后,决心整饬吏治,于是,他找来司道官员推心置腹:“我不要你们的钱,不准你们向知府、知县伸手,不准知府、知县向百姓伸手。”汤斌处处顾念百姓利益,洁己率属,很快就深得人心。两年之后,汤斌升任礼部尚书。离任的时候,汤斌行装仅有一套《二十一史》,这是他在巡抚任上购买的唯一物品。江苏民众闻知哭泣挽留,尤其苏州百姓罢市三日,遮道焚香相送。
欧洲:历史上的“中国热”
据记载,有一次恺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欧洲匠人很快便学会了养蚕的技巧,开始仿造中国丝绸。16世纪之前,意大利、法国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丝绸基地。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应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所以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突发奇想,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中国宫”的装修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风格”。宫内的檐口楣柱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到处都摆上了中国的瓷花瓶、绸帐与金流苏。(选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