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3日
第02版:时评 PDF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评论之三

开天辟地黄泛区

■李建成

说起黄泛区,开天辟地只能是现在,乡愁嘤嘤讲的才是昔日的黄泛区。

这几天,乡愁浓得化不开,真个是剪不断、理还乱。想起她曾经袅袅缭绕的炊烟,抑或是提起她如此可亲可敬的名字,总有无限遐想、无限惆怅。不忘初心,忘不掉的是乡愁。也只能在乡愁里,使命和责任才会轻易地反复地融进灵魂。

提起乡愁,想故乡。我们的家乡叫周口,还有一个带着伤痛的别名——黄泛区。引发笔者浓浓乡愁的是一位诗人和一位画家。

黄泛区,是指一大片黄河水泛滥的区域。七七事变后,日寇在侵占华北后欲进犯中原。蒋介石决定“以水代兵,决堤阻敌”,令国民党军于1938年6月9日,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迫使黄河改道,导致黄水泛滥,在豫、皖、苏三省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沼泽区。现属周口市管辖的扶沟、西华、太康、淮阳、郸城、鹿邑6个县及川汇区、沈丘县的部分区域沦为“泽国”。这个“泽国”正处于大片黄泛区的腹地,水患之重、影响之深远,世所罕见,可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黄泛区”。

一位画家,让人心灵陷入酸涩。1946年3月,画家黄胄随卫生部门和“联合国救济总署”联合组成的“营养调查团”到黄泛区写生,创作的300多幅速写作品中,涉及的人物有种田的、插秧的、割草的、讨饭的、开店的、剃头的、赶路的、睡觉的、哭泣的、上吊的、挖野菜的、拾垃圾的,身份上有商贩、术士、羊倌、孕妇、民工、纤夫、孤儿、病人、残疾人、外国人等。在一幅无名作品上,黄胄题写“遍地是汹汹黄水,娘儿们何以为生?三十五年夏,黄胄作于黄泛区之西华县城郊,并见饿殍遍野,赤地千里,不胜凄凉之感。此女为张王氏,其夫被敌人杀死,房屋及地产皆被洪水冲洗一光,现在只好挖食草根度日,以至头胖目肿,面无人色,笔者睹此,不觉仄然泪下”。这幅作品后来就叫《遍地汹汹黄水》。

不忍看、不敢看。画中的人物总是处在一种痛苦、挣扎、死亡的气氛里,《路迢迢》中带着孩子逃难的母亲,《村外》中怀抱幼儿站在树下发呆的妇女,《风和日丽》中蹲在倒塌屋前的妇女儿童,还有《丢去家的人》中在水边徘徊的女人,《就这样活下去》中挖野菜的母女,《救济署门前》中坐地等待救济的妇女,《家住水晶宫》中睡在水洼里的孩子等等。

这是那场黄河水泛滥8年后的景象。天灾人祸,战乱连年,8年里,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有多少人曝尸荒野?有多少泪可以流干?人啊,只有记住了悲惨,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

一位诗人,说的是陈毅。1947年9月底,陈粟大军挥师南下,解放了包括太康、淮阳、鹿邑、扶沟、商水、项城、沈丘等豫皖苏边区县城24座,将黄泛区变成了解放区。陈毅征战豫皖苏期间,先后5次途经黄泛区腹地,在1948年夏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过黄泛区书所见》:一过黄泛区,水茫茫。陷泥过膝及腰腹,人马欲渡川无梁。二过黄泛区,草黄黄。芦花飞白,大好牧场。蒋匪兵来,人民隐藏。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内战罪魁,抗战无能,不顾人民之死亡。四过黄泛区,走西华,过淮阳。从前灾星,水旱汤蝗。而今苛政,抽丁征粮。五过黄泛区,人民解放。土地改革,除暴安良。民主翻身,武装自强。气象一新,其乐洋洋。

诗文多辛酸,诗人最后在惨淡中是露出喜悦的。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终于翻身当家做主,把一切凄惨埋葬。诗人给了我们无尽的豪情!

画作很痛苦,画家存世的100多幅有关黄泛区的作品中没有一丝喜悦。10年后的1956年麦收前夕,黄胄奉命采访老战斗英雄、无脚拖拉机手李来财,路经黄泛区。今昔巨变,让他感叹,作画《在战火燃烧过的地方》,表现出农家妇女割麦歇晌时平静幸福的生活,可惜“文革”时下落不明。

苦难尽管几乎不可承受,却可以让人灵魂新生。黄泛区写生的次年,黄胄撰文写道:“要做一个新时代的画家,只是会追求与开创自己的美的道路,只是自己吃饱了饭便忘了那些没有吃饭的同胞是不够的,他是应当和别的艺术一样,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不是同样的可视为时代的号角与黎明的晓钟吗?”画家给了我们另一种启迪。

唯初心不改,今天的黄泛区,早已是另一番朝气蓬勃景象。这儿的人民是最勤劳的,可以创造出传说中的奇迹;这儿的粮食是最动人的,可以散发出人间最美的麦香;这儿的未来是最可期的,知感恩、懂报恩,总会让乡愁多一些情怀,总会让心底多一点光亮。

2019-06-1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评论之三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69026.html 1 开天辟地黄泛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