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9日
第15版:悦读 PDF版

后“荷花淀”时期的孙犁

资料图:孙犁

□张玉瑶

今年7月11日,是孙犁先生逝世17周年的日子。

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的苇……谈起孙犁,我们眼前总能浮现起这一幅幅清新明丽的冀中画卷,和出没其中的英勇智慧的白洋淀人民。在充满血与火的抗战文艺中,孙犁以他抒情灵动的笔致,留下了诗情画意的余味,成为一个优美而独特的存在。

相较起来,属于“当代文学”范畴中的孙犁,或许没有那么为人所熟知,但对于他的一生而言,无疑,前后两个孙犁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更加完整而清晰地看到这位老作家的全貌,看到他比“优美”远为宏大的面向。

“老孙犁”与“新孙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孙犁属于亲身参与过抗战及其文艺实践的一批知识分子。1949年,他随解放军进入天津,负责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副刊。在这期间,他继续坚持文艺创作,陆续写出了《蒿儿梁》《吴召儿》《山地回忆》《风云初记》等作品,对抗战岁月中那些美而难忘的瞬间重新予以凝眸,尤其是那些活泼的女孩子形象,像清风般拂动读者心弦。

1956年的《铁木前传》是新中国十七年文学小说的重要之作,孙犁将目光转向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在尝试探讨农村合作化的大时代框架下,依然流露着孙犁式的隽永诗意,衬着抹不去的生活气息与人情气味,成为上世纪50年代文坛的重要收获。然而极为遗憾的是,《铁木前传》未竟篇时,孙犁不慎摔倒,又因长期劳累引发疾病,一病就是十年,这篇一度引发轰动、内涵丰富的小说也被搁置了,停留在第十九章上,余韵未尽,却没有了“后传”。

接下来,又是十年“文革”,孙犁的创作被打断,仅零星写过几篇文章。按孙犁自己的说法,他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文革”后期,孙犁长时间埋首于收藏整修古籍,并随手在包书的书衣上写下随想文字,后来结集为《书衣文录》出版。从这些短章中,颇可窥见一个不安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复杂心境。

进入新时期,像许多“解冻”的老作家一样,孙犁也重新拿起笔来,焕发第二春,有“南巴(金)北孙(犁)”之说。但这一时期,除了一束《芸斋小说》外,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写作散文、杂文及从事文学评论上,从1979年到1995年,陆续出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十部文集。然而,编定《曲终集》后,正如其书名,因疾病及其他种种原因,82岁的孙犁宣布封笔,也拒绝了采访、应酬和社会活动,仿佛悄悄从彼时正热闹的当代文坛“隐退”,在度过人生的最后几年后,于2002年溘然长逝。

以“文革”为界,文坛有“老孙犁”和“新孙犁”的说法,与那个清新诗意的“老孙犁”比起来,人们发现,新时期复出的“新孙犁”,笔调中换上了沧桑、反思与严峻的气质,文字更加遒劲有力,是历经岁月磨砺与沉淀后的质地。

很多评论认为,孙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和当时的主流有一定距离,还有的评论直接将其定位为“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但《孙犁全集》编校者之一、《孙犁年谱》作者段华并不同意这一定位,他认为,孙犁实际上坚定信奉着政治决定文艺的观念,而他说的“离政治远一点”,不是说离开政治,而是说文艺作品不能图解政治,创作要遵循艺术规律。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不能单一概括其风格。孙犁也说过,他最喜欢自己写的抗日小说,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见到的东西,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他也看到过不好的东西,但不愿意写,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制造过虚假的东西。的确,即便在人人自危的年代里,孙犁也没有贴出过一张检举的大字报,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良心的事。

“我的文学的路,是风雨、饥寒,泥泞、坎坷的路。是漫长的路,是曙光在前、希望的路。这是一部争战的书,号召的书,呼唤的书。也是一部血泪的书,忧伤的书。争战中也含有血泪,呼唤中也含有忧伤。”这是孙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是他人生历练的杂陈。这个从“荷花淀”中走出来的乡村青年、革命作家,晚年以冷峻清醒的笔锋,完成了对他一生的书写。

青年良师的精神能量

作为长期的副刊编辑与文坛前辈,孙犁不遗余力地扶持青年作家,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新人的贾平凹、铁凝、莫言都曾为他所慧眼看重,两代作家之间凝聚了深厚的情感。在这些后辈作家的早期作品如《哦,香雪》里,也时时可见孙犁笔调的影子。

段华也是当年被孙犁先生所鼓励的年轻人之一,他曾在其《荷花的光影》一书中,娓娓述说了读孙犁40年、与孙犁交往十几年的所历所见,描画出一个率真的晚年孙犁形象。

初遇孙犁时,段华还只是个16岁的中学生,因读了《白洋淀纪事》而慕名去天津拜访,自此与孙犁成了忘年交。他还记得第一次拜望时的场景,当时孙犁先生72岁,身体还好,耳聪目明,声音洪亮,说这是当八路军时(孙犁曾在晋察冀山地打过游击)练出来的。那一回,孙犁和这位小朋友谈了很多,还讨论了谌容的小说。后来,段华进入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读书,离孙犁家不远,更是常常拜访。

孙犁一生热爱和追随鲁迅,同鲁迅一样,也爱护青年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们,曾写过《小说与青年》等多篇文章,向青年传授艺术真谛。在给段华的信中,孙犁告诉他该如何读书、如何写作、如何处理工作中的难题。段华也曾数次领着20多岁的文学青年拜访孙犁。即便是中学生,他也认真对待回复。

“我刚和孙犁先生相识时,他一个人生活,正是晚年创作的高峰期。他很勤奋,连续创作的芸斋小说、小说杂谈、芸斋琐谈等系列文章都在文坛风靡。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他,和他谈天,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亲眼看到他的创作,感觉很幸运。”回忆起多年交往点滴,段华感慨道,从人生道路到人生观,从工作选择到阅读生活,孙犁先生都对他的影响太大了,“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学习榜样和精神支柱”。段华曾在新疆戍边六年,在反复阅读《孙犁全集》中,度过荒原上一个个孤寂的夜晚;而今到了知天命之年,依然会时不时拿出孙犁先生给他的信和题字来阅读,从中获取精神动力。

贾平凹曾评论说:“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造的能量有多大。”诚如斯言,时隔多年,荷露清响里,我们依然能识别出那个熟悉的身影。

2019-07-0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72062.html 1 后“荷花淀”时期的孙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