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3日
第15版:悦读 PDF版

王渔洋及清诗的地位

——《神韵秋柳——王士禛传》跋

《神韵秋柳——王士禛传》,李长征著,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系德州晚报社社长、总编辑。

□李长征

写完王士禛,望望窗外,细雨蒙蒙,绿柳婆娑,这天正是谷雨。

远树无枝、远水无波,沉浸在这诗意的窗外画景中,我多么想与300多年前的渔洋先生(王士禛,号渔洋山人)再做一次时空的对话——先生,我不能对面聆听您的教诲,只能在文字的沙海里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为的是一步步接近您,探寻那些时空中稍纵即逝的灵光、幽奥和玄微。我知道,我是站在研究您的众多学者的肩膀上与您对话的,我用键盘敲出的这些字,用这些字拼成的大餐,酸咸之间,是否合乎胃口?您说,诗的韵味在酸咸之间,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评传却必须明昏启聩,做结论性的判断。好在,我是尽力的,那个缥缈无定的神韵诗说,我自感触摸到了它的脉搏。期待,那个时空中的您,也能给我投来温柔敦厚的一笑。

接受这个任务,是在五年前,为了与渔洋先生有更多接触的机会,我尽力在工作之余,沿着他的足迹去触踏他走过的大地和抚摸他曾经抚摸过的瓦木砖石。

渡清远峡,来到广东清远的飞来寺,我去感受渔洋先生所谓“石壁留孤云,飞亭俯江色”的壮丽,在“鸟啼翛翛竹,花覆濛濛水”的亭栏处,远眺江水,船舸点点,便真的有了“逍遥问摩诘”的滋味了。

山西榆次什贴镇那个投宿之地,可能是我住过的唯一一个乡镇级的旅店,一夜15元钱。在王士禛时代,这里却是一个重要的官驿,西来东去的官员几乎都要在此落脚。康熙十一年,王士禛主试四川乡试,就曾在此驿站中停留,并在当地官员的安排下,看了一场射箭表演。傍晚,在过访一个荒寺之后,我们来到断崖旁,那条官道就在我们的脚下。抬眼望去,崖深丈许,蓬蒿满崖,几只大鸟自崖对面飞来,叫声悠扬,那回音自谷底传来,又随白云散去,似是一个遥远的致意。

感谢黄宾堂总编对我的信任,让我能与王士禛这样一个巨灵做五年充分的对话;也让我把明末清初的历史撕开冰山一角,并烛幽探微,对其中的些许人物、事件做历史与现实的深切观照。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读史的乐趣,也得到了知识的充实和现实的参照与感悟。

渔洋是一位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位官员,而且是一个大官,历代有影响的诗人中做到他这种高位的,不多。这也许是他将诗法和处世之法相统一的结果。

渔洋一生中有四次被降级、撤职和罢官的经历。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得山水之助,在山水之间洗涤烦忧,留下风流华章。得意时,他能诗酒唱和,失意时,他可以遥望天空。可贵的是,无论怎样,他都能做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循。他的风流即在此。他深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道理,当他必须面对时,他可以咆哮公堂;当他需要回避时,也可与陈焯一天胡扯,即使好朋友来借钱,他也没有豪举,而是由夫人褪下腕上的手镯;即使如赵执信辈,骂到他的脸上,他也没有激愤之情,而是淡然一笑,不做回应。渔洋的韵味确在于此。

但是渔洋的无迹可循,却不可作无所作为的曲解,他一生讴歌忠烈,在他的潜意识当中,忠烈是他人格的基石。无论是俶山祠前,还是五人墓旁,无论是国士桥头,还是杨慎故宅,每到一地,他都要在忠烈面前作流连慨叹。有了这种人格的基石,王士禛便能舞动处世的太极,打起灵魂的乒乓,在你推我挡之间,保护自己,成就别人。所谓“成人达已,内圣外王”是也。

人们对清代的文学成就似乎仅仅专注于《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以至于清诗常常被人忽视。明人焦偱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观点,认为各个朝代都有巅峰的文学样式,如汉魏大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误导了人们对传统诗歌在清代地位的认识。在清代,由于有了如王士禛这样痴诗如命的人,清诗成为了中国诗歌——这一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的集大成者,但是集大成的顶峰在哪里?在此,我还是引用著名学者胡怀琛的观点——即在王渔洋!胡怀琛先生有一本著作——《中国八大诗人》,继屈、陶、李、杜、白、苏、陆之后,第八大诗人就是王渔洋。何以如此?综合诸多学者和胡怀琛先生的分析,我认为:其一,王士禛“我本恨人,性多感慨”的天性,他找到的最好的抒情方式,自然是诗歌。即说,王士禛有诗人最好的基因。其二,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字传承的最晚期,传统的积淀已经非常深厚,王士禛先学唐后学宋、学宋后又宗唐,使他能兼融并蓄。清以后,进入白话文时代,再也没有古诗歌得天独厚的土壤了。同时,满族人尊古、复古,这是清代训诂和学术飞速发展的根本,而诗歌也得以在古文字中汲取更多营养。王士禛科举出身,自然在古文字的浸润中出类拔萃。所以,中国诗歌最好的土壤出现在清代。其三,中国诗歌讲究含蓄、婉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像外国诗歌那样直接,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的正宗传统,所谓以诗教化。王士禛诗风的温柔敦厚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学说,正是中国诗歌的正宗传承。

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看,清诗是中国诗歌的集大成者,从王士禛生活的时代和他的诗风看,王士禛是中国诗歌在清代发展的巅峰。

渔洋是位诗歌大家、诗论家,他的“典、远、谐、则”之说是诗歌中的瑰宝,他的神韵诗说光照中国文坛380多年的历史,神韵的精髓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要说透这个理论却是即便着万言也难道尽的。渔洋一生参禅学佛,其思想博大精深,我也力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增强其可读性,至于效果,只有让读者评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之所以用这种新闻体来写作,是因为我的新闻经历。前面加上导语,可能也是职业习惯。同时,为增强可读性,我在书中加入了在王士禛笔记和诸多清人笔记中所见到的故事,当作是传记文学的尝试。

2019-07-23 ——《神韵秋柳——王士禛传》跋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73374.html 1 王渔洋及清诗的地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