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莎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著《王文公文集》里,有一篇短文叫《伤仲永》,里面讲了一个故事。金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世代农耕,直到方仲永一辈,从没接触过笔墨纸砚。然而方仲永五岁时,却突然啼哭索要笔墨纸砚,大人因奇而满足了他,谁知方仲永竟然执笔作出诗来。一时轰动远近,大家视他为神童。方仲永的父亲自然喜不自禁,因为有人出钱买走了仲永的诗。待王安石见到方仲永时,仲永已十二三岁,经考察,已不复儿时聪慧,又过了几年,再见仲永,仲永“已泯然众人矣”!于是,一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笔作《伤仲永》一文。
我们不仅要问,王安石为什么要伤仲永?他在悲伤什么?
其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方仲永本来是个天才,最后却沦为普通人,国家少了一个人才,诗坛少了一位诗人,作者无比哀痛惋惜。此为第一伤。
其二,方仲永的父亲思想陈旧,唯利是图,没有重视对仲永的后天教育,本来是棵好苗子,却夭折于愚昧,此为作者第二伤。
其三,对诸多天资略逊于仲永却无能力接受后天教育的类似仲永之辈,最后尽蹈仲永的悲剧者,表示无比的悲哀,此为作者第三伤。
总之,王安石对仲永之伤,无论是伤之于人,抑或是伤之于事,甚而至于伤之于世,其悲悯国家之情良可叹也。时至今日,距王安石伤仲永之事虽已近千年之遥,世事变迁、社会进化,仲永之“伤”却仍应警而惕之!
眼下,义务教育已扩至十二年。从国家的层面上,让所有适龄儿童接受教育,让所有有志学习的青年都能无后顾之忧;从家庭的层面上,没有糊涂的家长宁可让自己的孩子拒绝教育而目不识丁。但是,另一种现象的出现亦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学校之外的补习班。林林总总的补习班强行占用孩子的周末、假期,甚至午休和下午放学至晚上就寝前的时间,一味地补补补,填鸭似的硬挤横塞胡灌,摧毁了孩子的健康,麻木了孩子的身心,使孩子成了呆头呆脑、机械的学习机器。结果是什么呢?或多而不专、杂而不精;或高分低能、不能学以致用,成了王安石伤仲永所叹“泯然众人矣”的变种。
因此,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基本技能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遵循教育规律,让孩子们劳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摒弃填鸭式教育,杜绝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各种类型的补习班。
仲永之伤,或可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