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0年12月25日
第07版:铁水牛 PDF版

树花不畏寒者为枇杷

■董雪丹 文/图

初冬的中原大地上,众花摇落、蜡梅尚未登场时,可以花开满树、香达肺腑的花儿,应该就是枇杷了。

宋朝诗人董嗣杲写过一首《枇杷花》,诗中有“花开抵得北风寒”、“冻香便觉饴如蜜”之句,清清楚楚地都说出了枇杷花抵挡得了冬日的寒风。还有一句“果收初夏摘金丸”明明白白地在说枇杷果成熟的时间。夏日里品味枇杷的甜香,伤风咳嗽吃枇杷膏时,还真是很难想起它在冬日里凌寒绽放的花朵。

枇杷是和小寒节气对应的第一种花:“草花不畏寒者为款冬。树花不畏寒者为枇杷。并性坚贞,可以亢冬日祁寒……”翻开《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发现了这句有关枇杷的美言。这是一本很美的书,重现了一百余年前日本画家巨势小石的手绘原稿——他画出了七十二候对应的花卉花开时的惊艳时刻,枇杷花在他的笔下也很美、很冷艳。

看身边的枇杷树,却没有这么惊艳——我开始竟没注意过它的花儿。可能是因为它的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的绒毛吧,远远看去,它是那么暗淡无光,那么容易被忽略。真正走近,才能发现它朴拙之中溢出的光华,仔细看去,枇杷花五瓣,白色或淡淡的黄色,五至十朵成一束,映着冬季依然蓊蓊郁郁的枇杷叶,愈发显出花之白、叶之绿。

枇杷花色彩虽不惊人,淡淡的药香却迷人。当然不会让所有人着迷,哪一味药都不可能治愈所有的病,更何况还有一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是喜欢它这独一无二的品格的,喜欢它周身发散的若有若无的药香。尤其在冬天的雨后或雪中,觉得这清新爽肺的花香可以叫幽香,可以叫冷香,还可以叫雪香。这时节闻到这样的香,真是人生快事。

第一次听到枇杷树的名字,一下子就想到弹拨类民族乐器琵琶,当时还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后来才知道,是因树的叶子形似琵琶而得名。有关枇杷与琵琶,还有一个很风雅、很有趣的小故事:明朝画家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信:“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看到新鲜的枇杷,不由微笑,复信:“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作一首打油诗自嘲:“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枇杷与琵琶,这同音的两个名字让我有一种联想:冬去春来,枇杷树上结满了青青的果子,躲在琵琶形的绿叶之间。面对这些调皮的小果子,若在枇杷树下用琵琶奏一曲《十面埋伏》,给埋伏在枝叶间的果子们听,它们会兴奋得闪出光芒、灿若群星吗?它们的灿烂,应该是成熟吧,渐渐地从青绿变成黄或桔黄。枇杷的果子既然可以用来送礼,应该是很美味的。成熟的枇杷果不只酸甜芳香,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不只能食,药用还有清肺胃热、降气化痰的功效。枇杷的品种很多,果子有圆圆的,有椭圆的,有扁扁圆圆的,大大小小,品种不同,长相不同,香味也各异。

除却食用、药用,有关枇杷我记忆最深的是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看似平平淡淡的句子,这棵枇杷树却仿佛就在眼前,亭亭如盖,很有画面感,还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机,但与之对应的,是斯人已逝、物是人非,也因此,愈发让人心动、心痛。纵然枇杷的花、叶、果皆可疗疾,又如何医治这种心痛?此句无一字言悲,悲伤却如潮水;无一句言思,思念却已漫溢。这世间,总有一种情感,可以在严冬里开出清香的花儿,一如枇杷。我的想像中,更愿意把这个回忆的场景设置在冬日枇杷花开时,一种清冷的香,萦绕着一缕清冷的想念。

2020-12-25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21708.html 1 树花不畏寒者为枇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