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1年05月13日
第05版:特别报道 PDF版

《典籍周口》

智慧之光——《道德经》随谈

开栏的话:市委宣传部统筹谋划《考古周口》之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树立家乡文化自信,现市委宣传部再度推出文化讲座栏目《典籍周口》。《典籍周口》以与周口息息相关的文化经典《道德经》《诗经·陈风》《千字文》等为依托,通过邀请业内专家对其进行生动解读,展现千年文明风华。《周口日报》《周口晚报》分别开设专栏对《典籍周口》的内容进行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典籍周口》第一季为《智慧之光——<道德经>随谈》,一月两期,每期刊发两个章节,对《道德经》81章逐章阐释。

老子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概念的形而上学体系,确立了道法自然的中心价值,倡导平等、包容、质朴、清静的人文精神,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开创了无为、减欲、去知的人生价值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被奉为道教鼻祖的老子,在宗教和民俗方面也为国人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我市特邀请专家学者,在老子故里这片热土上,以老子故里的视角,理解和阐释《道德经》这部人类文化经典,共沐《道德经》的智慧之光。①9

《道德经》第一章

总撰稿人: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道德经》的首章,是《道德经》的开宗明义,是全书的纲领。老子告诉人们:道,可以言说出来的,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可以作为名称的,就不是恒常的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常从形成天地的本始中,用来观照道的奥妙;常常从创生万物的根源中,用来观照道的诀窍。无和有是大道本体的两个方面,出自同一本源只是名称不同。幽深奥妙而又幽深奥妙,是大化流行中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尽管我对第一章原文作了一个大体的现代翻译,但依然有雾里看花、说不太清楚的感觉。

陈大明:这种感觉我们在最初接触、学习老子《道德经》时都有,《道德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正言若反”,也就是正面的话从反面说。人们都关注“有”,老子则注重“无”;人们都关注“有为”,老子则注重“无为”;人们都关注“刚”,老子则注重“柔”;人们都关注“争”,老子则注重“不争”。老子表面上说的是“无”,实际是强调“有”;说的是“无为”,实际是强调“无不为”;说的是“柔”,实际是强调“刚”;说的是“不争”,实际是强调“争”。这就是老子的“正言若反”,这种表达方式带来理解文本的困难,但也加深了吸引后人不断接近它的魅力。

老子建构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简洁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个体系以道为核心概念。在第一章中,就遇到了道难以言说而又必须言说的问题,道不易认知而又必须认知的问题。坦率地说,这一章讲的是对道的能否言说、能否认知的问题,而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道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从三个层面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第一个层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名词,道理的意思。第二个“道”字是动词,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名词,名称的意思。第二个“名”字是动词,取名、命名的意思。第三个“名”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的名称。

其实,对于“道”,大家并不生疏。我们平时走的路,是“道”;我们平时常说并竭力要掌握的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经商之道、健身之道、管理之道、持家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等等,也是“道”。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道”。但是,这些都是具体之道,有没有一个把这些具体之道全部包含进来的总的“道”呢?有。这就是老子在第一章中提出来的“道”,这个“道”,建立在世间万事万物具体的“道”之上,是从中抽出来的,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道”。

宋丹丹:“道”是抽象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与人类思维的深刻性及社会存在、自然存在的复杂性之间是有距离的,言不尽意的情况常常遇到,更何况老子的“道”内涵是如此的丰富,概括性是如此之强。面对不可言说的“道”,老子偏偏要言说,无怪乎唐代“诗魔”白居易对老子此举不以为然,专门写《读老子》一诗批评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似乎是点出了老子本人的矛盾。

陈大明:白居易误解老子了。道无法以具体的形象展示给世人,又很难用语言文字描述,所以即使是圣人,也无法像拿出一个具体的东西一样,拿出“道”来给众人看。众人能看到的,要么是“道”的作用,要么是事物本身,而不是“道”。老子不是非要把“道”说清楚不可,而是认识到了“道”的重要性,对社会、人生、治国、理世均有积极作用,所以,才引导人们掌握认识“道”的方法,并从不同侧面力图说明“道”是什么。于是就有了第一章第二个层面的阐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老子教给人们认知“道”的基本方法,也就是从“无”和“有”入手。具体说来,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虚无、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蓬勃生命力的“无”。比如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发现的引发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就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完全可以视为“无”。但就是这么一个奇点,在138亿年前发生大爆炸后,膨胀生发了整个宇宙,它的内部该蕴含着多么大的能量和生命活力啊!这种看不到的“无”,并不是真的一无所有,而是有着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宋丹丹: 同样,老子所说的“有”,并不是人们平时所能看到的现实存在的“小有”,而是着眼于宇观、宏观的“大有”,这种“大有”有内在秩序和规律的。这也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论断的划时代的意义之所在。

陈大明:老子用一个“故”字提起下文,谈了他认知“道”的具体方法,那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就是常常在对“无”的认知考察中,观照体悟其中蕴含的奥妙;常常在对“有”的认知考察中,观照体悟其中蕴含的诀窍,从而把握住认知“道”的关键和要领。“其”字代指“道”。“观”是体悟,用心灵智慧观照的意思,而不是用眼睛去观察,因为作为天地万物始原和宇宙本体的“道”,是无法用眼睛观察的。眼睛可观察的只能是有形之物,而“道”则是“视之不见”的。通过心灵对“道”的体察和感悟,从而掌握“道”的关键、掌握“道”的要领,达到认识“道”的目的。所以,老子的确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个了不起的大智慧者。

宋丹丹:接下来,就是第一章的第三个层面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指“无”“有”和“常无”“常有”;“同出”就是同出于“道”,只是名称有别已。“玄”,幽昧深远,不可测知。“众妙之门”,一切奥妙和变化的总门户,指“道”。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包括这样一个过程: “道”作为宇宙根源,是贯穿宇宙、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的普遍原理,是对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的根本性解说,在汉语中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词能够表达或定义道,凭借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不可能全部把握道。尽管“道”是真实的存在,但它超出了人的认知范围,不太容易把握,因此具有不可道、不可名的特性。

陈大明:是的,尽管“道”具有难以言说、难以认知的特性,但人们可以通过直觉性思维来体察“道”、体悟“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偏向直觉思维,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末年,那个时代科学技术落后,没有可供观测的各种仪品设备,史官们只有凭双眼观察,再用心体悟和思考,这就很自然地形成直觉思维,也就是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这种建立在仰观俯察基础上的直觉思维方式,也养成了老子“先立乎其大者”,也就是善于从大的方面入手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老子思考的是人类自产生以后每一代人都在思考的母问题,也就是天地宇宙、世间万物是从那里来的。我们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追着大人问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是怎么来的,这就是在孩子对人类母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在第一章提出“道”的概念,目的就是在回答人类的母问题。《道德经》第一章提出“道”的概念,并指出认识“道”的基本方法后,老子在相关章节从不同角度对“道”的描写与阐述,其实都是在帮助人们回答这个母问题。

宋丹丹:老子在第一章提出了贯穿《道德经》、贯穿道家思想、贯穿中国文化史的“道”的概念,引导人们从“无”与“有”、“常无”与“常有”的视角认知“道”,提供了认知天下大道、进入“众妙之门”的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精神人文意义。老子的“道”,被金岳霖先生称之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而李政道先生则体悟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从《道德经》第一章中学习体悟老子的“道”的概念,努力领会和把握老子认知“道”的基本方法,争取早日进入令人神往的“众妙之门”。②18

《道德经》第二章

总撰稿人: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老子在上一章中为我们提出“道”的概念。所谓的“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准则,以及认识“道”的方法,也就是“有”和“无”作为“道”的一体两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由此,在第二章老子便推出美与善的道理,加以阐发。

美与丑、善与不善,本来是不相干的。但在本章开篇,老子便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这句话讲的是正反相生的辩证关系,但同时也为我们传递出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美和丑、善和不善互相对立,知道什么是美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的;知道了什么是善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的;第二层含义,美和丑、善和不善相互衬托,有美方显出丑,有善方显出不善。由此,较为普遍的解释是天下都知道美为什么美,那就丑了;都知道善为什么善,那就不善了。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解释是天下万物,两端生于一致,有了美就必有丑,有了善就必有不善。范应元(南宋)的解释是,把美和善夸耀得天下皆知,那么,丑和不善一定就会紧跟着来了。当代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的解释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以上解释都非常有意思。其实,深入分析,还有第三层含义,就是美与丑、善与不善不仅相互对立、相互衬托,它们会相互转化,即美会转化为丑,善会转变为不善:如果大家都以一种善的形式为善,那么这种跟风和做作的礼节,恰恰是不善。比如说,自发孝顺父母、帮助别人、从事慈善,这都是值得称颂的行为,如果把这些好的行为附加上求得回报、获取名声的手段,那就是伪善的行为。

另外,每一个人的状况都各不相同,如果大家对一种美的形式趋之若鹜,不结合自身的条件,盲目模仿别人,结果一定会是适得其反,反倒失去了美,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都是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生动描述。

老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跟风、从众、有功利心,那么一定是求美而显恶,趋善而成不善。在这里老子批评了世俗的风尚和浅薄的习俗。同时也倡导了一种价值判断:虽然美而不自以为美,虽然善而不标榜善。可见,老子追求的是自然的美、多元的美,反对千篇一律的美;老子追求自然的善、多样的善,抨击刻板僵化虚伪的善。

老子有不少名句,言辞简约但意义深刻,所以接下来,老子就进一步展现他相反相成的论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24个字,包含了现象界的种种。最关键的是,这些现象都在自然循环往复的规律中相互对立统一,又互为因果。我们以难易为例,难和易各自没有确定的标准,完全视具体情况而定。就概念而言,难的概念是相对于易的概念而言的,没有难也就没有所谓易,没有易也就没有所谓难,可谓正反相生。在空间方面,像长短、高下、前后这些概念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长就有短、有高才有下、有前才有后。而“音声相和”,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发出的叫做“音”,单一发出的叫做“声”,所以“和”蕴含着一种和而不同的观点,体现着相对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而“有无相生”,从具体事实来看,已有的事物可以逐渐消失,这是从有到无;没有的事物可以演变产生,这是从无到有。从概念来说,“有”和“无”也是相对而言的,有了“无”就有了“有”,没有“有”就没有“无”。

这一连串的相反相成的联句,其实也就说清楚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理由。这段话,是老子对自己无为思想的郑重概括。无为,是不妄为不强为,是顺其自然而为,顺其事理而动,顺其本性而行。为什么“无为”,因为自然在“为”,为什么“不言”,因为自然在“言”。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万物成长顺遂而不把持主宰;万事成功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这也实为强调一种沉稳和谦逊的态度。

在老子看来,人不能久居功劳薄的,如果一味居守昨日之功,则功劳也会变为罪过。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历史上我们常见许多帝王将相因为欲望膨胀、因为争功劳地位而相互杀戮。生活中,我们积极进取固然没错,但很多人会固守过去的成就,不肯俯首屈就,不能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而刚愎自用,这些都是居功不退而带来的伤害,不懂得无为之教而导致的失败。因此,老子强调,人迟早要“退”出事功的世界, 就看你会不会退出、如何退出。圣人退出事功的方法和原则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顺其自然,行功成身退之举。所以,道家思想根本不像我们平常想像得那么逍遥自在、缥缈玄幻,而是潜藏着独到的自我修炼功夫,这种功夫就体现在不执拗、不刻求、不自私、不占有,知足常乐,释然超脱。

在这一章中,首次出现了“圣人”一词。老子所谓的圣人是一种理想人物的投射。圣人和我们常说的众人并不是一种阶级性的划分,圣人只是在自觉的活动中比众人先走一步,世间万物各呈己态,圣人仅仅是从一旁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丰富的内涵。关于圣人的定义,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生活,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所以当我们让出、退出自己的事功时, 我们就自由了, 就不为“名”“利”所束缚, 也就是通常百姓所说,人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摆脱了名利功利,人才能真的进入自由状态。因而,“自由”可理解为道家的最高境界。

本章老子通过经验世界中的各种对立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强调有无可以相生、美丑善恶可以转化,这些是老子对人生采取的一个观察的视角。世俗之人,一生是求生、求名、求利,忙忙碌碌,到头来有可能丢失这一切; 圣人则反其道而行之,顺其自然,减损欲望,不恃、不有、不居则无可丢失,更接近于“道”的境界。③6

2021-05-13 《典籍周口》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35478.html 1 智慧之光——《道德经》随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