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晨 通讯员 李全立 王丽亚 唐涛 文/图
(上接7版)
——最具地方特色的“斗拱”
周口关帝庙主要建筑结构体系均采用北方常用的抬梁式,而且在檩条以下用素枋垫托,并存在有隔架科的做法,这些都与清代官式建筑的“一檩三件”做法有所不同。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它既是较大建筑物柱与屋顶过渡的重要构件,又是显示建筑等级的重要标志。
清代官式建筑对斗拱的形制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各间平身科斗拱的距离是否相等,就成了鉴别明代与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河南境内“地方手法”的明清建筑则不受此限制,而且与河南毗邻的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和江苏等省地的明清地方建筑手法,与河南同时期地方建筑手法相同或相近。
周口关帝庙虽然是晋陕商帮出资建设的山陕会馆,但在营造时必然会受到河南地方文化、建筑特色的影响,尤其在斗拱方面呈现出了显著的河南地方手法,可以说,斗拱的做法最能体现河南明清商业会馆建筑的地方特色。
赵刚介绍,周口关帝庙斗拱的做法并没有呆板地遵循官式制度,而是与清代官式做法有着显著不同,首先是建筑不分等级高低,在中轴线建筑上均用五踩,两处看楼以外都为三踩。其次是平身科多为“米”字形,昂与耍头多雕刻为动物图案,翘做成云状纹或是龙首形,柱头科与平身科斗口大小相同。三是斗拱均未设置正心檩或压槽坊。进一步研究则可发现,与清代官式建筑做法相比较,周口关帝庙的斗拱,从斗、拱、昂、枋到耍头等,彰显出了独特的地方色彩。
独具匠心的雕刻艺术
——周口关帝庙的木雕之韵
中国古代匠人在木雕领域积淀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明清时代是木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期,从皇家建筑到民用建筑,对这种建筑装饰元素均有广泛而成熟的运用。
周口关帝庙建筑中的木雕构件主要使用在梁架和檐部的斗拱、雀替等处,在部分门窗上也有使用。周口关帝庙的木雕构件在材质上多用榆木、椴木等,在技法上多用圆雕、透雕等,题材内容方面丰富多彩,主要有花鸟鱼虫、戏曲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吉祥图案等,并采用比喻、谐音等手段表达美好愿景。
提起周口关帝庙的木雕之美,就不得不提拜殿上的木雕,正檐下透雕“双龙戏蛛”“凤凰牡丹”,刀法秀美,技艺精湛。“双龙戏蛛”则是在两条神龙中间雕刻一只猴面蜘蛛,寓意商人生意网罗天下,表达了商人对事业的美好祈愿。
拜殿檐下施五彩斗拱,龙、凤、猴、象等,均雕刻精细,彩绘艳丽。木雕上的牡丹花栩栩如生,且造型巨大,凤凰反而隐藏在盛开的牡丹花丛之间。据介绍,这些独特的木雕造型与寓意均起源于山陕地区,在中原地区颇为少见。
拜殿上被称作“镇馆之宝”的透雕雀替(原为一对,由于时代变迁,历经抗日战争、文革等特殊时期,现仅存左边一件,右边不复存在),以长达近2米的独木镂空雕刻而成,花式繁杂,制作精巧别致,也体现了清代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国家文物局原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著名古典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泰斗级人物,建筑大师梁思成唯一亲传弟子),1996年周口关帝庙晋升国保单位前期,带队一行前来周口关帝庙实地评估验收,看到雀替时曾赞誉:这件雀替全国仅有,是中国古建筑构件之精品,这才是真正的国宝(保),是周口关帝庙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周口关帝庙的石雕之美
周口关帝庙的石雕装饰构件主要用于建筑的柱础、栏板、望柱、牌坊、石柱础等部位,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使用较多且雕工精美,飨殿、戏楼、拜殿、春秋阁的柱础,春秋阁回廊的石柱,以及石牌坊,其上均有精美绝伦的石雕遗存。在技法上,周口关帝庙的石雕构件灵活运用了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线雕、减地平级法等多种手段。
在题材内容上多为吉祥纹饰、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特别是其柱础很少用单纯的覆盆式或圆鼓式,而是多为两种或多种式样的组合,增强了该构件的艺术装饰效果,赋予了建筑较强的美学情趣和人文色彩,同时也彰显了浓郁的民族气派和地方特色。
走进周口关帝庙,宛若走进石雕艺术的碑廊,如工匠创作出石刻《知足常乐》——最前面一位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手持马鞭,洋洋得意,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中间一人则跨坐在一头毛驴上,神情自若,悠然自得;而最后是一位肩负雨伞和行囊的旅人,他正大步流星向前急行。这是教育人们要满足现状,保持良好心态,知足常乐。这种对形象事物的转借,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周口关帝庙铸铁构件之俊丽
过山门,突现在眼前的是一对铁旗杆。铁旗杆高22米、重3万余斤,且杆身铸有铭文图案、山水花卉、龙凤鸟兽。
周口关帝庙建筑群现存具有装饰功能的铸铁构件不太多,比较著名的有两处:一是前院的铁旗杆。杆身分五节浇铸而成,其上装饰有蟠龙、飞凤、万字、寿字、钱币等纹饰,顶端铸有透空匾牌,分别铸“大义”“参天”等文字。二是悬鱼。悬鱼的实用功能是保护悬挑、裸露的檀条端头,同时具有装饰之效果,亦有警示之寓意。悬鱼线条简练、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周口关帝庙彩画之俏
古建筑的彩画起到保护建筑木构件免受冷热潮腐、风化剥蚀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彩画艺术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有彰显建筑等级、昭示建筑功能的作用。
彩画是建筑实用价值和装饰美学的完美结合,周口关帝庙的飨殿、大殿、炎帝殿、河伯殿、拜殿、春秋阁、东西看楼、东西掖门等建筑遗存有彩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花戏楼屋面覆绿色琉璃瓦件脊饰,屋顶是重檐歇山顶,中置狮子绣球宝瓶。五踩斗拱,平板枋下锒蓝底金字“声震灵霄”匾,匾下精雕龙凤牡丹及戏剧人物故事。该楼玲珑精巧,装饰艳丽,旧时为演戏用的舞台。
一座周口关帝庙,就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周口关帝庙内现存精美的木雕、石雕千余件,保存较为完好。其建筑本身及精妙绝伦的建筑装饰有着丰富、深邃的审美内涵、艺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体现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艺术水准。
如今,每逢庙会、节庆之际,周口关帝庙都会商贾云集,香客游人川流不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社会的浮华、喧嚣、得意、失意需要我们以平常心待之,一路上的花开花谢、草木荣枯都使你无暇顾及。而此时,何不稍做停歇,独步周口关帝庙,重拾被忽略的风景,聆听石雕的故事,品赏彩画的美韵,释放压力,同时给周口关帝庙增添一份活泼与热闹,将这一古迹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那曾经在周口关帝庙古建筑群中绽放异彩的前戏楼和照壁,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恢复重建对外开放,届时一座更加完整完美的古建筑群融于到现代城市元素中,为周口增辉添彩。②5
保护文物 传承历史 弘扬文明 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