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1年12月01日
第05版:文化周口 PDF版

连载

帛书老子新解

□王海山

第三章 明道如昧 进道如退

(今本德经 41 章)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⑴;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⑵;下士闻道,大笑之⑶。弗笑,不足以为道⑷。是以建言有之曰⑸: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⑹。上德如浴,大白如辱⑺,广德如不足⑻,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⑼。大方无隅(yú),大器免成⑽,大音希声⑾。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⑿。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⒀。

【译文】

上等智慧的人听闻道,舍己忘身,勤奋修行;中等智慧的人听闻道,时而修行,时而背离;下等智慧的人听闻道,哈哈大笑,不屑一顾。不被下等智慧的人所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所以,古代立言的人这样说:明道之人无所知见像是暗昧;进道之人逆返先天像是倒退;行道之人坦荡平夷像是不平。上德之人虚空柔静,道炁浴身;洁净之人知白守黑,不自彰显;广德之人谦虚不盈,如有不足;建德之人翕聚先天,反若偷惰;质朴之人和光同尘,好似污浊。地者大方却没有棱角,神者大器却没有实物,王者大音却没有声响,天者大象却没有形状,道褒奖有德之人却没有名号。只有清静无我、练虚合道的人才能够善始且善于成就自己。

【新解】

本章主要讲圣人所具有的上德、大白、广德、建德、质真五种品质,表明了道与天、地、神、王之间的关系,指出只有与道合真的人才能包罗万象,善始善成。同时也告诉人们,有志于明道、进道、夷道的人必须放下自我,洗心退藏, 从有为变成无为,从后天返回先天,清静无为,恒顺自然,这与世俗之人所行的有为之道正好相反。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舍去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道,没有智慧的人则不能理解,必然笑其愚痴。

【心法】

明道如昧,进道如退。洗心退藏,善始善终。

【注释】

⑴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 “堇”:有奉献、献身之义。

本章句甲本残毁,乙本作“堇 能行之”,意为上士闻道,能舍身行道。河上公本作“勤而行之”。《文子》:上古法天无为,法天者,法天地之道也,清静无为,是谓天道也。《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⑵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河上公: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然而存之。

退见财色荣誉,惑于情欲,而复亡之矣。《文子》:中世尚贤形教,尚贤者,疑惑之原也。中世守德而不怀道,道灭而德兴。

⑶下士闻道,大笑之。

河上公: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

《文子》:下世任臣才学,任臣者,危亡之道也。下世绳绳,唯恐失学。

⑷弗笑,不足以为道。

“弗”,矫也。“弗”又为“不”的同源字,其义相同。河上公: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

⑸是以建言有之曰:河上公:建,设也。

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王弼:建,犹立也。

⑹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若昧”,帛书甲本缺失,乙本作“如费”,河上公本作“若昧”。 “费”字乃“昧”之假,当为“明道如昧”。“夷”,平也。中原以外的各族,称为夷类。作动词,意为拉平、铲平、铲除、毁灭等,如夷为平地。王弼: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也。《河上公》: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知也。进取道者,若退不及。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庄子》:古之士内直(内合天性)道善无为者,与天为徒(类);今之士外曲(随顺世俗)礼敬有为者,与人为徒。古之士无为治其内,而不有为治其外。今之士有为治其外,而不无为治其内。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有为守其外而不守其内。《性命圭旨》:洗心退藏于密。

⑺上德如浴,大白如辱, “浴”,帛书甲、乙本皆作“浴”。

“浴”,沐浴滋养的意思。熊春锦:浴神至虚,万物在其中得到其道炁的滋养沐浴最为普遍。

《文子》:古之士味(体味)道不舍也,今之士舍道不味也。释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上古之士大白若辱,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今下世之士,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⑻广德如不足,河上公: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也。

王弼:广德不盈,廓然无形,不可满也。《文子》:上士广德若不足也。今士不达真道者,虽智统天地,明辩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于天下。夫察于刀笔之跡者,不知无为治乱之本。

⑼建德如偷,质真如渝。

“偷”,帛书甲、乙本皆残缺,河上公本作“偷”,本句意: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质真如渝”,此句经文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仅存一“质”字,河上本作“质真若渝”,言质朴之人若渝浅不明。王弼: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质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⑽大方无隅,大器免成, “隅”,甲本缺失,乙本作“禺”,河上公本作“隅”。

《文子》: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规矩。德至大者无器用,大正不险(邪),故民易导。后世小辩害道,小能丧德。甲本此段文字残毁,乙本作“大器免成”,言嚣具既为合成之物,则大器当为免成之物,亦即所谓无形以合而使之成者。王弼:神,无形无方也,无形以合而谓之神器也。河上公本作“大器晚成”。

⑾大音希声。

河上公: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当爱气希言也。王弼: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生,故有声音非大音也。《文子》: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音声,至终复朴,民无伪匿。

⑿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刑”,含刑制、形貌之意。“天象无刑”,指天有大象却无形貌。“褒”,帛书乙本作“襃”,同“褒”字,句意为大道褒奖有德之人悄无声息。严遵:是知道盛无号,德丰无谥。本章句帛书甲本残毁,河上公本作“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黄帝四经》: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也,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无遗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谓有道。

⒀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此经句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善始且善成”,即善于开始且善于成就也。河上公本作“善贷且成”。

《文子》:幽隐玄黙,无为而治,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圣人之道也。此章经文在现行本中错排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与第四十章前后倒误,致使经文割裂难通,今据帛书更正之,将其编排为《德经》第三章。

(未完待续)

2021-12-01 □王海山 连载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53695.html 1 帛书老子新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