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邱一帆
核心提示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育部查处了一部分违规的教育培训机构、“一对一”、“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中小学生放学后不必再去补习班“报到”,家庭作业减少了,这反向刺激了教育类APP的发展。教育类APP凭借其便捷性、智能性和良好的交互性,深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争相购买手机、平板等,下载APP。
那么,周口市中小学生都安装了哪些教育类APP?这些APP究竟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制胜法宝,还是“绊脚石”?应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APP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部分中小学生、家长及老师。
学生:APP确实有用,但也有缺点
老师评讲完卷子,周口市文昌中学高一学生丹丹对着一道错题仍在苦思冥想。高中课程紧、任务重,老师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出于自尊心,老师已在课上讲过的题,她不好意思再去问,可是也不能放着错题不管。于是,她打开了手机中的某款搜题软件,拍照搜题后,这款软件就列举出了多种解法,还提供视频讲解和同类题讲解。
“这款APP确实有用,解题过程详细,不懂的话,可以反复看解题步骤,还能提供多种思路,可以博采众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丹丹说,看完讲解,可以再看一下APP上提供的同类题,做到举一反三。
据了解,这款搜题软件题库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题库跨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
“但是APP也有不好的地方,需要开通会员才能看到全部的视频讲解、享受VIP问答服务。如果要上网课,就需要额外花钱报班了。”丹丹说。
据丹丹介绍,她和同学们下载的有搜题类APP;词典类APP,如“网易有道词典”等;单科类APP,如“高考数学通”“百词斩”等;综合类APP,如“学习强国”“B站”等。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强国’是一个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时事热点的很不错的APP,有许多文章都是写作文的好素材,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周口市文昌中学高二学生祎沫说,她会有选择地观看“抖音”和“B站”上免费的视频课。她有时也会看直播,直播间有好多人在线同时学习,跟着刷题让她很有参与感,但是经常会有广告。
家长:APP学习容易分散注意力
朱女士是一名“鸡娃”的家长,她的儿子昊昊正在周口市七一路二小上四年级。孩子放学后,她会详细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让孩子适当自主学习。“一开始,我留给他的作业他很快就写完了,但是他的学习成绩总不见提升,我感到很纳闷。偶然间我发现他做题时,只要遇到不会的题就会拍照搜,都不动脑想想,有时让他听网课,他还会偷偷看动画片。”朱女士说,长时间用APP学习,不但损害视力,而且不利于孩子养成动脑的习惯,还容易使孩子注意力分散。
高二学生子怡深有同感。“对文科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解题要点。我经常在想不起来要点的时候,会拍照搜题看答案,盲目抄答案不但效率低下,还浪费时间。有的时候,为了百度一个知识点打开手机,一不留神就刷了半个小时的微博。”她说,后来她不再依赖APP学习,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及时吃透知识点,独立思考,形成一套完整的答题逻辑。
老师:建议自制力强的学生使用
目前,市场上教育类APP良莠不齐,难以甄别;对学生来说,知识付费又是一笔额外支出;在使用APP的过程中,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被弹出的消息吸引。但是,“互联网+教育”已势不可挡,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正在探索的教育学习新模式,合理使用教育类APP确实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APP呢?
“从上网课就可以看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学生开小差、不认真做笔记的现象。总体来说,上网课的效果没有面对面授课好。”长期担任高中班主任的李老师说,“使用APP学习也是一样,需要学生有极高的自制力。建议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还是以听老师讲课为主。对于那些学有余力且自制力强的同学来说,可以用APP学习,多了解一下其他老师的解题思路。”
同时李老师表示,自制力不强又确实需要使用APP学习的学生,可以把手机交给父母保管,约定使用时间,APP只是一个工具,不要成为工具的奴隶,让学习流于表面。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