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1年12月10日
第07版:文化周口 PDF版

连载

帛书老子新解

□王海山

第十二章 圣人无心 民心为心

(今本《德经》49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①。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②。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③。

圣人之在天下也④,欱(hē)欱焉,为天下浑( hùn)心⑤ 。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⑥ 。

【译文】

圣人居道用德,永远没有自我之心,常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以慈善对待之;对于不善良的人,也以慈善对待之,从而使不善者转变为善者,让百姓皆具有善德。对于诚信的人,以诚信对待之;对于不诚信的人,也以诚信对待之,从而使不诚信的人转变为诚信之人,让百姓都具有信德。

圣人在天下崇德尚善,凝聚民心,以使天下百姓畜养德能而化归于浑朴。百姓都用其耳目为圣人去看去听,圣人善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与教化。

【新解】

本章主要讲有道的圣人常守清静,居道用德,没有私心杂念,总是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困,与百姓心连心;心怀慈爱,以德树人,构建和谐。把百姓当成天真无知的孩子一样来教化,使人人有信仰,守规矩,诚信友善,安居乐业。老子以此教人道德立身,诚信为本,慈善为怀,当好表率,牢固树立民本意识、以百姓之心为心、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得民心,顺民意,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光大。

【心法】

圣人无心,民心为心。 以德化人,有教无类。

【注释】

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恒无心”,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恒无心”,河上公本作“无常心”。

河上公: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百姓心之所便,(圣人)因而从之。

《文子》:古圣人之心,日夜不忘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以远四海矣。圣人在上则治,在下则民慕其意。

②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此句经文帛书甲、乙本均有残缺,可以互补。

河上公: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百姓为不善,圣人化之使善也。百姓德化,圣人为善。

王弼:各因其用,则善不失也。无弃人也。

《文子》:古者圣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不祥。教不下堂而匡天下,民化迁善者,求之一人之己善也。

③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河上公: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百姓德化,圣人为信。

《文子》: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于外,贤圣之化也。古者圣人教不下席而匡天下,民化如神者,求之一人之己信也。

④圣人之在天下也

《庄子》:古之君人者,见一人有失其形(形性)者,退而自责。

⑤欱(hē)欱焉,为天下浑(hùn)心

“欱( hē)欱焉”,为合聚之意。甲本作“ 焉”,乙本作“欱欱焉”,王弼本作“歙歙”,河上公本作“怵怵”。

王弼:甚矣!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夫任智则人与之讼,任力则人与之争。智不出于人而立乎讼地,则穷矣;力不出于人而立乎争地,则危矣。未有能使人无用其智力于己者也,如此则己以一敌人,而人以千万敌己也。若乃多其法纲,烦其刑罚,塞其径路,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为天下浑心焉,意无所适莫。

《文子》:古者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布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见天下有害也,忧若有丧。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子

此句经文帛书乙本残缺,仅存“皆注其”三字,甲本缺“皆孩子”三字,依据河上公本补之。

河上公: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也。圣人爱念百姓如孩婴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

王弼:(百姓)各用聪明。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

《文子》: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上视下如子,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视上如兄。视下如子,必王天下;视上如父,必正天下;视下如弟,即不以难为之死亡。

第十三章 臟腑宁静 没有死地

(今本《德经》50章)

出生,入死① 。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②;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③。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④。

盖闻善执生者⑤,陆行不避兕( sì )虎,入军不被甲兵⑥;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⑦。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⑧。

【译文】

情欲出离藏腑而使魂魄静定者为生地,情欲入于胸臆而使神劳气伤者为死地。

处于生地的人占十分之三;入于死地的人占十分之三;处于生地后而厚自奉养,又自蹈死地的人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过分地奉养自己。

据说,善于养生的人,气场很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的攻击,在战场上穿越不会受到士兵的伤害。犀牛对他无处投角,老虎对他无处伸爪,兵刃对他无处可刺。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死地。

【新解】

本章主要讲七情六欲对生命的危害很大,人能跳出情欲的困扰则成为生之地,陷入情欲的困扰则入于死之地。因此,越是心胸狭隘的人越短命,越是养尊处优的人越早亡,只有无私无欲,顺应自然的善摄生者才没有死地。老子教人心胸开阔,包容天地,静心养神,少私寡欲,使得自身阳气上升,臟腑宁静,不受邪气入侵,逍遥自在的生活。

【心法】

消除情欲,去掉妄想,臟腑宁静,没有死地。

【注释】

① 出生,入死

河上公: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劳神惑,故死。

《洞灵经》:有人于兵,能生死人。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②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此句经文帛书甲、乙本多残缺,参考河上公本补之。河上公: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

王弼: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亦十分有三耳。

《文子》: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善兵者杀,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③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此句经文河上公本作“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其意相同。

河上公:言人之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地也。

《洞灵经》:人之情性,欲生而恶死。

高延第: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而之死者之端。

《列子》:兵为死地,而战死者大半。

④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此句经文河上公本作“夫何故? 以其求生之厚”。

河上公:问何故动之死地也。言人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忤天,妄行失纪。

王弼: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

⑤ 盖闻善执生者,“执”,帛书甲、乙本均作“执”,河上公本作“摄”

王弼: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

⑥ 陆行不辟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甲兵”,帛书乙本作“兵革”,甲本与河上公本作“甲兵”。

河上公:自然远避,害不干也。不好战以杀人。

《庄子》: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⑦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此句经文乙本残缺多,甲本异体字多,用河上公本补之。

河上公:言养生之人,虎兕无由伤,兵刃无从加之也。

《庄子》:古者至德之世,禽兽成群,是故禽兽可系羁( jī )而遊,不伤人也。同与禽兽居,是故禽兽可攀援而窥,不害人也。 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措其威。

⑧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河上公:问兕虎兵甲何故不害之,以其不犯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营护之,此物不敢害。

《文子》:夫古者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者,何故也?皆因太平无兵战矣。古者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太平,以其无死地。

王弼:器之害者,莫甚乎戈兵;兽之害者,莫王弼:器之害者,莫甚乎戈兵;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未完待续)

2021-12-10 连载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54322.html 1 帛书老子新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