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1年12月20日
第06版:文化周口 PDF版

热爱可抵时光悠长

□记者 李哲

一手烟火以谋生,一手诗意以慰志,而热爱,可抵时光悠长。找到一项自己热爱的工作,让自己乐意花心血和时间去做,实在是很幸运。

《〈诗经〉里的周口》是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继《文物里的周口》项目之后,打造的又一个音频系列的文化产品。作为两个项目的参与者,我的2021年烙下了很多关于家乡文化的印记,这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

心怀感恩,前期准备工作就做得更细致。我在知网上查阅了很多有关《诗经·陈风》的论文,但了解越多,越感觉茫然:前人的解读异彩纷呈,我们不管是独辟蹊径还是推陈出新,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一次跟这个项目的统筹人董雪丹交流时,我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她告诉我:“不用怕,‘诗三百,思无邪’,《诗经》中的诗句真诚、质朴、美好,我们只诵读、不解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展示家乡美好。”我立刻深以为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简单的表达方式更利于信息的传播,今天回头看,我们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目前,我们选择了程俊英先生的《诗经译注》作为主要参照;但是前期,我们还仔细研读了王秀梅先生所著《诗经译注》和姜亮夫先生、夏传才先生版《先秦诗鉴赏辞典》。我把译注的内容整理好发到群里,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领会。

因为是一个诵读项目,我专门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抖音、喜马拉雅、网易云等平台搜索有关《诗经》的音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诵读系列。其数量庞大,让我相信,这种作品是有受众的。而《诗经·陈风》的专项诵读系列稀缺,极大提振了我的信心。从目前来看,每一个作品推出后,阅读量会在很长时间里持续增长,印证了文化作品的生命周期明显区别于新闻作品。更可喜的是,目前在新华网客户端上已推送的7个作品有5个的阅读量超过10万。给我们一点时间,我相信每个作品的阅读量都能超过10万。拥有这样的影响力,我们心里很欣慰。

跟专业的演奏老师合作,为每个作品配乐也是我提议的。这样既避免了侵权的困扰,又能按照我们的理解选择乐曲。不谦虚地讲,实在为每个作品增色不少。第一个作品《宛丘》,我就力主选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我的想象里,“陈风”徐徐,有女翩翩起舞,心仪她的人一眼千年。这样的情愫,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音韵里意犹未尽。

艺术的根源是真实的生活。《诗经·陈风》里记录的多是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因为它记录的是周口人的家乡,所以诗句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花开似锦、落叶似诗。我们诵读的是经典,传递的是美好,讲述的是《诗经》里的周口故事,这就是我倾心尽力做这件事的初心和动力!

工作的经历也是学习的过程。很多生僻字,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才会读,才解其意。一些生活里常见的植物,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才知道它们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才知道有人专门为《诗经》里的植物、动物出了书。来自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细井徇,撰绘了《诗经名物图解》,为大家解密诗经里的各种奇珍异草。

工作中每有所得,心中就会充盈着隐秘的快乐和幸福感。读到“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时,我不禁会心一笑,我们周口人说的“花椒”有恭维加忽悠的意思,大概是从这里来的。更不用提“星篇”《东门之杨》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滥觞,“月篇”《月出》则是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的开端。

中国人对《诗经·陈风》的热爱始终一脉相承。李白吟出“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送祝八》),杜甫写下“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梦太白》),常建忆念“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王昌龄感怀“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送冯六元二》),不管如何变换视角、变换形式、变换语言,这些起源发端于《月出》的望月怀人作品,总能使人产生感动与共鸣。正是各个时代的诗人对《诗经·陈风》的热爱,使它数千年来一直在中国的大地上流传。岁月流逝、时代变迁,都没有湮没它的价值,没有中断它美好顽强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的工作只是涓滴细流,但这种热爱足以支撑我用心去做这个工作,同时让我深深体会到《诗经·陈风》牵动着中国人绵延千古的乡愁和审美。

年终岁尾,回顾总结之时,如果有人说,《〈诗经〉里的周口》这个项目做得好、成功了,那么我会告诉他,那是因为古老的《陈风》还活着,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活在我们的文化血脉里。③9

2021-12-20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55379.html 1 热爱可抵时光悠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