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山
第四十二章 为而不有 功成不居
(今本《德经》 77 章)
天之道,犹张弓也⑴。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 之,不足者补之⑵。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⑶。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⑷。
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⑸。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⑹。
若此其不欲见(xiàn)贤也⑺。
【译文】
自然之道运行的规律,就像是张弓射箭一样,过高了就压低,过低了就抬高;多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补充。
自然的法则,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人世间的行为法则就不同,是减少不足的而奉给有余的。谁能够取法于自然之道而将有余的拿来奉献给天下不足的?只有得道的人能这样做。
因此,有道的圣人循道施为而不自以为有,功德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愿彰显自己的功劳和才干。
【新解】
本章主要讲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天之道是自然无为的,其特点是减少有余的去弥补不足的。人之道是主观有为的,与天道相反,是减少不足的去供奉有余的。世俗之人争名夺利,贪图强大,行的是人道,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毫无保留的无私奉献,行的是天道。老子教人向圣人学习,因循自然无为之道,为而不有,成功而不居,利益大众,做无名英雄,不要炫耀自己的贤能。
【心法】
减损有余,补给不足。为而不有,功成不居。
【注释】
⑴天之道,犹张弓也
“犹张弓也”,帛书甲本缺失,乙本作“酉张弓也”,河上公本作“其犹张弓乎”?
河上公:天道暗昧,举物类以为喻也。
⑵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抑”,帛书甲、乙本皆作“印”,河上公本作“抑”。“损”,帛书甲本作“勛”,乙本作“云”,河上公本作“损”。
河上公:言张弓和调之,如是乃可用耳。夫抑高举下,损强益弱,天之道也。
⑶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此句经文,帛书乙本残缺前半句,依甲本修补。
河上公:天道损有余而益谦,常以中和为上。
⑷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河上公:人道则与天道反,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也。
王弼: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
⑸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
此句经文,帛书甲、乙本各有残缺,可以互补。
河上公:谁能居有余之位,而以取法于天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之也。
⑹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此句经文,帛书甲本残毁,乙本完整,河上公本作“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河上公:圣人为德施惠,不恃望其报也。功成事就,不处其位。
⑺若此其不欲见(xiàn)贤也
此句经文帛书甲本残缺,仅存“见贤也”三字,乙本完整无缺。河上公本作“其不欲见贤”。
河上公:不欲使人知己之贤,匿功不居荣名,畏天损有余也。
王弼:言唯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文子》:圣人虚心无有也,见不足也。见不足,故能成其贤。
第四十三章 受邦之垢 为社稷主
(今本《德经》 78 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⑴。
以其无以易之也⑵。
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⑶。
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⑷。
是故圣人之言云,曰⑸。
受邦之垢(gòu),是谓社稷(jì) 之主⑹。
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⑺。
正言若反⑻。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能胜过它的,以其静柔谦下的德性做到了天下第一。
水柔能胜过刚硬,弱小能胜过强大,普天之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有道的圣人说:能够承担国家受到的屈辱,才能做国家的主人;能够消除天下的乱象,才能成为天下的王。正道说出来就好像是相反的一样。
【新解】
本章主要讲忍辱养德。自然界中,水以其柔弱之性能够胜过刚强,天下人人皆知,而却没有人能做到,因为天下人的习性都喜欢刚强,不喜欢柔弱,这是众人的缺点。老子以此教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必须守柔处下,让天下归心,能够承受身国的屈辱,并能在屈辱中奋起者,才能做身国之主;能够消除身国的乱象,才能成为天下的王。
【心法】
受邦之垢,为社稷主,受之不祥,为天下王。
【注释】
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此句经文帛书甲、乙本皆有残损,可以互补。
河上公: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
⑵以其无以易之也
河上公: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
王弼: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
⑶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此经句帛书甲本残毁,乙本完整。河上公本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其义相近。
河上公:水能灭火,阴能消阳。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文子》: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此经句帛书甲、乙本均有残缺,可以互补。
河上公:(莫不)知柔弱者长久,刚强者折伤。人则耻谦卑,好强梁。
《文子》: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强而恶弱,好刚而恶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⑸是故圣人之言云,曰
《文子》:古之善为君者,法于水之柔弱。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⑹受邦之垢(gòu),是谓社稷(jì)之主
“垢”,帛书甲、乙本皆作“訽”,河上公本作“垢”。
河上公:君能受国垢浊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为一国之君主也。
《通玄经》:古者圣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⑺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此句经文言君王唯有处谦下,守俭啬,甘损少,做天下人所不喜欢做的事,而后方能清静无为,以道化民。可以成为天下之王。
河上公:人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则可以王天下。
⑻正言若反
河上公: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