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01月28日
第07版:铁水牛 PDF版

老家的年味

■胡天喜

时间过得真快,2021年的春节好像才刚刚过去,2022年春节又快到了。

不是我不想过年,而是这年越过越没年味。现在过春节,再也没有小时候的欢乐场景。

我的老家在豫东平原一个偏僻的农村,村里人对过年很重视,过了腊月初八,村里就会慢慢热闹起来。

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盼的是新毡帽。除了吃,过年最渴望的就是能添件新衣服。那时候生活贫困,穿新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去集上扯几尺布做衣裳。

过了腊月二十三,生产队就会组织社员到村子的大坑里“起鱼”,然后按工分分配。我家兄妹多,劳力少、工分少,分到的鱼甚至不到别人家的一半,但喜悦的心情丝毫不减。

记忆最深的是推磨。那时候吃的面是用自家的石磨推出来的,全靠人推,往往一推就是好几天。

腊月二十四,全家扫屋子。院子里,窗台上,墙上面,都得清扫一遍。当教师的父亲会从学校拿回一些旧报纸,把窗户重新糊一遍,再在堂屋的正中央贴上崭新的中堂,走进屋,到处都能闻到报纸的油墨味。

腊月二十六,家里要发面蒸馍。我家人口多,往往要熬个通宵,蒸上一锅又一锅。蒸的馍大部分是杂面,小麦面馍只能在正月初一早上吃一顿。

腊月二十八开始炸东西,有丸子、馓子、鱼,虽然数量不多,但样样都会有一点。走在村子的小路上,会闻到从各家院子里飘出来的阵阵香味。

腊月二十九,是我家最热闹的时候,因为爸妈对我们兄妹学习要求很严格,所以我们学习都很好,特别是大哥,还写得一手好字,每逢春节,村里人都会来找大哥写春联。大哥来者不拒,往往忙乎起来连饭也顾不上吃,一个春节下来,要写近百副春联。 

家乡的年味在正月初一达到顶峰。午夜刚过,村子里就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这叫开门炮,开门炮一般都是三声响,那响声真是惊天动地。不一会儿,各家各户都会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鞭炮是准备吃早饭时放的。村子里有100多户人家,家家都放鞭炮,一会儿这里响,一会儿那里响,鞭炮声此起彼伏。

起床晚的人还没吃完饭,村子里就有了熙熙攘攘拜年的人群。他们或一家兄妹几个,或是妯娌几个,个个身穿新衣,人人喜气洋洋,互相见面,首先问好:“过年好?”“过年好!”“几点起来的?”“五点。”“你家呢?”“三点。”“走几家了?”“刚出来。”“你呢?”“三家!”“再走走吧。”“好,再走走。”

老家拜年是有讲究的。吃五更饭以前,首先要给自己家里的长辈拜年,然后再到村子里拜年。拜年的顺序是按辈分,先去村上辈分最长的人家,往往人不到声音就到了,刚走进大门,就喊:“爷爷、奶奶,来给二老拜年了!”辈分高的老年人,知道有人来拜年,早就吃过饭,把瓜子摆好、糖放好,坐在堂屋的椅子上等候。听到有人喊拜年,马上说:“还小着哩,省了省了!”“不能省啊!”“明年再拜!明年再拜!”再寒暄几句,算是拜年结束。也有真让晚辈磕头的,大家知道这位长辈的习惯,站在大门外面朝院子里喊“拜年了,二爷”, “拜年了,大奶奶”,并不真进屋,害怕长辈真让趴到地上磕头。

不去拜年的孩子有他们的乐趣。换上新棉袄、新帽子、新鞋子的孩子们,兜里装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手里拿着鞭炮,呼朋唤友,弄脏了衣服,跑歪了帽子,跑飞了鞋子,仍兴奋地追着、叫着、打着、闹着,把点燃了的鞭炮高高抛向空中,高兴地笑着。

老家的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完十五,人们才逐渐停止春节的忙碌,投入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

2022-01-28 ■胡天喜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58740.html 1 老家的年味 /enpproperty-->